一箪一瓢
汉语成语
一箪一瓢(拼音:yī dān yī piá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雍也》。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箪一瓢”。
成语典故
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字子渊,也叫颜渊,是孔子最喜爱的一个学生。
颜回家境贫寒,但他终身追随孔子,一直没有去做官,为人好学不倦,善于思考,谦逊有礼,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的仁德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我的弟子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颜回的生活很困难,吃穿都很窘迫,别人常同情他说:“颜回的日子过得有多苦啊!”而颜回却以苦为乐,每天都高高兴兴地读书、听讲,照孔子的教诲去修养自己。对于颜回的仁德,孔子赞许有加。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可以长时间不离开仁,其余的人却只在短时间做到仁而已。”颜回能够一直坚守仁德,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孔子对同时代的人给予这种评价,唯此一例。
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在农山谈论各自的志向。在谈论中,子路表示希望能施展自己的勇武,而子贡则希望能够驰骋自己的辩才。当孔子问到颜回的时候,颜回回答说:“我希望能够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让人民安定,不用加固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把剑、戢等兵器铸成农具来使用,在平原和湖泽上放养成群的牛马,家家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这样一来,子路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气,子贡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辩才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颜回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德教风行、君臣同心、上下协调、家给人足。难怪孔子听后会连连称赞颜回有“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但是才二十九岁就白了头发,四十一岁就早早地去世了。最后,孔子评价颜回道:“颜回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艰苦生活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
成语寓意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也是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是一种相对满足、幸福、愉悦的心理体验。无论面对的生活多么清苦,都感到满足、幸福和愉悦,都改变不了心中的快乐。颜回用自己的一生说明他的心中只有博大无私的仁爱,而毫无个人的欲求;也只有这样一种心态,才可能“学而不厌”。所以孔子赞许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并且称费他是弟子中最好学的人。“一箪一瓢”也说明了颜回的志向在于仁德的修养与坚守。
成语运用
“一箪一瓢”指一箪饭,一瓢水。形容生活清贫。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
宋·朱熹《祭延平李先生文》:“惟时豫章,传得其宗,一箪一瓢,凛然高风。”
宋·王柏《畴依》:“贤哉颜子,好学独称。既竭吾才,欲罢不能。不贰不迁,庶乎亚圣。一箪一瓢,不幸短命。”
清·陈鼎《东林列传·贺时泰传》:“先生一鸡一豆,犹颜子之一箪一瓢也,乐饥课子,不以贫累。”
清·林大川《韩江记》:“南澳后宅乡,苏家有孝子。捕鱼作生涯,朝夕奉甘旨。一箪与一瓢,先亲而后己。出告反必面,亲心常欢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0 16:5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