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下辖村
一甲村隶属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位于南头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龙屋村。关口村、九街村。始建于清代。据村里老人说,一甲村的立村始祖为池戴,后有黄姓、陈姓迁此定居,池姓至他处。1959年因建西丽水库,从篁里村迁来20多户梁姓和林姓人家。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莲城、十约、南屏联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70年,属南头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南头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大新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大新街道;1991年,属南头街道;2001年,属南头街道红花园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捕鱼、养虾为主,兼种水稻、荔枝等。改革开放后,村集体陆续建起多栋厂房对外出租。村民都有自建楼房对外出租,部分村民在深圳就业或经商。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等。
人口情况
2015年末,户籍人口191人,其中男性82人,女性109人;80岁以上10人,最年长者9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2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7529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2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8人,主要分布在美国。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世居村民主要有陈、梁、林、黄、郑、王、曾、阮姓。第一大姓为陈姓,20世纪30年代从宇安公明上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梁姓和第三大姓林姓,均因修建西丽水库,于1959年从西丽篁里村迁移至此地。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100余座。代表性民居有一甲正街28号住宅,一甲正街12、14号住宅及一甲村正街与南街形成的丁字路口处的住宅等。一甲正街28号住宅建于清代,占地面积40.98平方米,坐西朝东,单开间二进布局,砖木结构;面阔4.36米,进深9.4米,由门楼、正厅组成。门楼硬山顶,平脊,灰塑浮雕叠涩门罩,墙帽灰塑浮雕瓜果花草、博古。现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一甲正街12、14号住宅,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重修,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单开间二进布局;面阔8.7米,进深9.5米,由前堂、正厅组成,硬山顶,平脊,灰塑浮雕花草门罩,墙帽灰塑浮雕瓜果、花草,木制门框及吊脚门扇。一甲村正街与南街形成丁字路口处的住宅,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82.65平方米,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3层洋楼。该楼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村中最高建筑。现保存完好,有人居住。
现存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80.5平方米;由前堂、后堂、厢廊组成;砖木结构,坐东朝西,三开间二进布局,面阔7米,进深11.5米。前堂为双凹斗大门,檐下有壁画.半架梁,硬山顶,博古脊;后堂为木构梁架,硬山顶,博古脊,卷棚顶廊房。该宗祠因无人使用、年久失修及疏于管理而有损坏。已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尚未核定保护级别。
现存碉楼,建于民国时期,土木石结构,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高3层,天台女墙,对角抹角镜斗,锦鲤吐珠排水口,长方形射击孔,木门扇。内为木制楼板及楼梯。拖屋为单开间,双坡瓦顶,内郎保存完整。碉楼整体外形和建筑规模保存情况一般,无人使用及管理,内部堆积杂物。已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未核定保护级别。
地方习俗
村民在“石坛仔”供奉土地爷。“石坛仔”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有村民和潮汕人前来祭拜。该村还有北帝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基本处于废弃状态。
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该村陈姓村民到公明上村与当地宗亲去祖墓祭拜。该村梁姓人家派代表去西丽麒麟山祖墓祭拜。
村民春节前洗柚子水的习俗形成于清朝。腊月二十八至三十,村民将柚子叶和黄皮叶一起置水中煮开,凉后沐浴。
本地美食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年糕、米饼、煎堆、粒杷、糖环、硬饼、角仔、萝卜粄、清明节的茶果、寿粉、端午节的灰水察、咸粽等。
公共设施
北环大道、深南大道、前海路、南头红花路、南新路经过该村。20世纪60年代通电,1984年通自来水、通电话,80年代未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互联网。有海滨幼儿园,2015年末在园幼儿238人,教职工44人;元凤艺术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603人,教职工89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3: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
人口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