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曼街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南岗区,建于1921年,原名山街。1946年7月7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山街改称一曼街。该街位于城区中部,东北起文庙街,西南至霁虹街,是沟通道里、道外、太平区的主要干道,全长2,375米,柏油路面,为市级一类街路。
街名的来由
市政府之所以将这条路命名为一曼街,是因为赵一曼烈士与这条路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早在1932年春,赵一曼曾到坐落在这条路上的老巴夺烟厂从事过革命活动,而赵一曼被捕后,就被关押在哈尔滨伪
滨江省警务厅(现东北烈士纪念馆)受酷刑。之后,赵一曼逃离虎口秘密养伤再到后来被捕也是在这条街上。因此说,在这条街上,洒满着
赵一曼烈士的鲜血。
人物介绍
1932年春党中央派赵一曼到东北抗日前线。开始到奉天,同年秋到哈尔滨就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她经常活动于老巴夺烟厂和电车厂。1933年4月,她亲自到电车厂指导工人大罢工,使全市电车一律停驶,迫使日伪当局答应了罢工条件,罢工取得胜利。
1934年春哈尔滨党组织遭破坏,赵一曼被党组织派驻珠河县(今
尚志市人文建筑特色
东北烈士纪念馆
哈尔滨市解放后,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一女英烈,将此街更名为一曼街,还根据中共东北局和东北政委会的指示,在原伪滨江省警务厅旧址建设
东北烈士纪念馆和纪念塔。这里位于一曼街21号,建于1928年,早为东省特别区图书馆。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将这里占用,挂上了伪哈尔滨滨江省警务厅的牌子。从此,这里便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血腥镇压中国人民的罪恶场所,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这里被监禁、关押、刑讯、屠杀的爱国志士、共产党员不计其数。就是因为有许多先烈在这里进行过无数次的英勇斗争和牺牲,因此作为烈士纪念馆,更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一座造型庄严而宏伟的建筑,此楼以古希腊科林斯柱式控制构图,高大的廊柱托起装饰的内花,是一栋典型的古典复兴式建筑。该馆于1948年10月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为4,283平方米,陈列面积1,031平方米,共展出300多位在全东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的事迹,1,000多件革命文物、图片和历史资料。其中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以及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杨子荣、董存瑞等的英雄事迹和珍贵遗物也陈列在这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和外地观光旅游者必到的瞻仰革命先烈的纪念地。
文庙
霁虹桥
与孔圣文庙老军工古建筑群遥相对应的是一曼街西端的西洋建筑景观区,这里除有东北烈士纪念馆、市群众艺术馆、艺术博物馆外,最有代表性的则是建于1926年的霁虹桥。
凡是到过哈尔滨的中外游人,都不会忘记霁虹桥,无论是见过它,还是走过它,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不论是桥的造型与装饰,还是桥本身的名字都很有特点并有一番来历。
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将现道里与南岗两区一分为二,但此处为两地的咽喉要道,过往行人车马很多,为此,中东铁路工程局便在此建了一座木桥。到了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该木桥已远远适应不了交通运行的需要,同时木桥也与火车站周边的建筑极不协调。1926年4月哈尔滨特别市决定将木桥拆除,在原地新建钢筋水泥结构永久的桥梁。该桥由俄国人帕·什维里多夫总工程师设计。全桥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人行道宽3.1米,桥下有3孔不等跨5线铁路涵桥。桥上雄踞桥头两侧的那座方身尖顶的塔形桥头桩,使它显得威严;矗之桥栏中间的,那四根金属铸造的五盏花灯柱,使它感觉秀丽;从桥下仰观,两墩三孔的拱躯横空飞架,展现他巍峨和壮美;于桥顶侧视,镂空嵌花的铁栏高可等身,20双带飞轮妆点得纤巧玲珑。夜晚在桥型灯、高架灯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婀娜多姿,流光异彩。
时隔77年的历史沧桑,霁虹桥仍是哈尔滨一条最亮丽的风景线。
一曼广场
唱吧!跳吧!让来哈观光的旅游者也一起融入这肃穆的大街和这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