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重生
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中篇小说
《一日重生》是美国当代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内容简介
《一日重生》讲述了主人公查尔斯·贝奈特由于自己在生活中接连不断的失败决定回到家乡了结自己的一生。他的棒球生涯几乎没有正式开始就已经结束;他的一撅不振使妻子不愿与他沟通,最终选择离开;女儿在结婚时也不愿邀请他参加。当他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时,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轻生的念头由此而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在死亡边缘徘徊时,他见到了自己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并陪伴母亲生活了一天。经过这一日短暂的相处,母爱的包容和体谅使“鸡仔”贝纳特卸下自责,原谅自我,也明白了珍惜现在才有活下去的勇气。
人物介绍
查尔斯·贝奈特
主人公查尔斯·贝奈特,由于过于胆怯,人称鸡仔。贝奈特开篇就以第一人称呈现给读者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形象。作者在描写贝奈特与母亲相处的一天时,利用“闪回”的写作手法不断回忆贝奈特的一生,让读者将贝奈特这个人物的特点一块块拼接起来,形成对他的整体看法。在罗丝家,贝奈特回忆起母亲送自己第一天上大学的情景,自己因为母亲不断的叮嘱感到尴尬,却忽略了母亲的感受。泰尔玛的境遇让贝奈特意识到他从未真正了解过母亲的需要,即使妹妹希望母亲再婚重新寻找幸福,贝奈特也一再拒绝这种提议。一次偶然的派对让贝奈特的快乐达到了一生的巅峰,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凯瑟琳。顺从父亲的意愿退学参加棒球队使贝奈特的生活从此跌入谷底。这些都表现出贝奈特当时是一个对生活抱有憧憬但仍有些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人。贝奈特最想重来的一天是母亲七十九岁的生日派对,贝奈特又一次为了父亲所谓的棒球梦想而离开了母亲,这是贝奈特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正是贝奈特这种软弱的个性造成了他终生难解的遗憾。
宝琳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贝奈特的母亲宝琳身上从一开始笼罩了某层神秘色彩。贝奈特不明白为何父亲和母亲分开,不了解母亲的感受,不清楚母亲以何种方式来养活这个家。这一天中贝奈特所见的三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人,都帮助贝奈特真正了解母亲,看清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宽容。母亲与罗丝的交流让贝奈特看到自己对母爱的忽视和不尊重,也认识到了母亲曾因没有得到儿子的爱而感受到的失落。泰尔玛小姐讲述了自己与母亲多年来为其他家庭做女佣来维持生计,贝奈特才恍然大悟母亲为这个家庭的辛苦和付出。父亲前妻的出现揭开了贝奈特父亲离开的真正原因,也让贝奈特明白了母亲独自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却依然保留着一颗原谅的心。通过从不同方位对于人物进行观察和描述,作者帮助读者在头脑中不断建设人物形象。到小说结尾时,这个人物形象的构建过程宣告结束,鸡贝奈特母亲这一角色才能够在读者想象中跃然纸上。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一日重生》糅合了宗教教义和鬼故事,将它变为一个成人阅读的童话。如果考据一下小说的背景,更确切地说它是基督教“罪感文化”作为基石的故事,但是却讴歌平凡人生中真实情感的价值,特别是母爱的博大、仁慈。同时又有益于人们正确处理家庭中父爱和母爱间的矛盾。小说形象地告诫人们要时刻珍惜感情,无论是父母之爱、夫妇之爱,还是友情、恋情,都远远胜过浮华的名利。正是对情感的出色描摹,使《一日重生》以不同于流行元素的情节编排,享有其独特的阅读价值。
艺术特色
在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制作中,时空穿梭是科幻片中常用手法。《一日重生》毫不客气将它劈手夺来,但是却用宗教理念点化了它。把一个活人见到死者的鬼故事,讲述得催人泪下。
小说情节中,贝奈特时而见到带着生日礼物——一副红边眼镜的母亲宝琳,与他亲密交谈;时而听到当年棒球场的喧闹声;时而又听到处理交通事故现场人员的叫喊声。两个时空间的混淆、交替,使小说的情节变幻别出心裁,又引人思索。
作者将鸡仔的人生轨迹穿插在发展的故事情节中,对读者理解人物和情节起到了辅助作用。作者使用多角度刻画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使人物更加立体饱满。视角是叙事的支点,多视角叙事借鉴了绘画当中的空间感。
作品评价
你一定要读这本书。它赠与了你一个神奇的机会,书页为斧砍出一条秘道,让你从现实的密林潜回以往,你会了结夙愿荡涤脏腑并对这一体验刻骨铭心坚信不疑。这同任何信仰和科学无关,只和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有关。为了拥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奇妙的瞬间,你需要这份阅读。——作家毕淑敏
作者简介
米奇·阿尔博姆(1959-),美国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此外还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迄今为止,阿尔博姆已出版九部畅销著作,其中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册,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2003年,阿尔博姆六年磨一剑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将“星期二神话”继续延伸,已累计售出八百万册,成为当年惟一有能力在排行榜上与《达·芬奇密码》叫板的作品。
参考资料
描摹情感的珍贵价值.易文网.2007-7-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1 04:4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人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