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庵,又名“
一宿禅林”,位于二圣殿西南,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建。
江西九华山
相传金地藏初抵九华山北麓时,曾在此地留宿一晚,后人立庵纪念其圣迹,故名“一宿庵”。至清代一度荒废。1926-1949年住持僧恒山重修寺院,新建大殿、易庵名“一宿禅林”。其人武功高强,修持精严,在当时佛门中享有盛誉。1950-1979年寺宇尚存,无佛像,也无僧人。九华乡曾在此增建校舍两栋,辟为九华茶校。1997年辽宁僧人乐西率徒朝礼胜境,发心恢复。他捐巨资买下院地,并支持当地政府迁址另建学校。构筑院墙,重修殿宇,增建禅房,古寺重辉,神采依旧。现存大殿系19830年所建,民居式,砖木结构,二层楼宇。寺内存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碑刻、香炉、铁钟、匾额、楹联等文物。有一副大殿楹联是“大教主是造物者知无尽藏,悲法身于诸佛中出一头地”。寺西有九都河自西向东流过,院内有古井石拱桥一座,桃花溪水由东向南绕流,汇于九华河,溪水清清,林木苍郁,是九华山北麓一处幽美盛境。
浙江嘉兴
一宿庵,位于浙江省嘉兴市长虹桥西堍,原名一粟庵,相传唐国有一高僧云游四方,在此住过一夜,又传乾隆皇帝曾住过一夜,改名一宿庵。
一宿庵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年间遭兵毁,同治初重建,到光绪年间又募资四千二百馀两重建,并筑有五桂轩、晚霞阁等。「文革」中全部被毁,古诗∶「祗园半亩访烟霞,一宿高僧今在耶,独树婆婆八百载,忽飞清影落谁家」便是真实写照。
现一宿庵的前殿设有四大金刚和建造此庵的石碑。正殿为大雄宝殿,其门楣上挂有一圆镜,为庵中的一宝,因为它能照见长虹桥的全景。正殿中间为千手观音塑像,高六米,共有一千零六十八苹手,该像金碧辉煌,气势壮观。
庵中另一宝是正殿右侧这株参天耸立的千年古银杏树,每年夏天能结许多果子。
一宿庵北侧,有小石拱桥一座,造型美观,名闻店桥。从长虹桥东堍远望,成「桥里桥」奇观。拱桥北侧,即为著名的一里街。
安徽九华山
又名“一宿禅林”、“一宿禅寺”。位于二圣殿西南,距桥庵2公里处(九华乡二圣村)。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建。相传新罗僧地藏初抵九华山时,曾在此地留宿一夜,后人立庵纪念其圣迹,因之名“一宿庵”。
1926-1949年住持僧恒山,其人武功高强。
1930年建大殿,易庵名“一宿禅林’’。
1950-1979年寺宇尚存,无佛像,也无僧人,九华乡曾在此处增建校舍两幢,辟为九华茶校。
1997年辽宁省鞍山市千山佛教协会会长、大安寺住持僧乐西率徒(三位居士)朝礼九华,慕此胜境,发心恢复,在九华乡政府和青阳县宗教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出资20万元买下原舍和面积7400平方米的院地,支援当地迁址另建学校。
1998年僧乐西耗资50万元进行全面维,构筑院墙。寺宇古貌依旧,神彩重辉。
1930年所建大殿系恒山老和尚建造。坐南朝北,民居式,2层,宽18米、宽12米,檐高7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寺院内保存有清乾隆时所刻庙产(田地)碑刻1方,1926年“九华山一宿庵”铁钟1座,“大九华山一宿禅林”瓷香炉1只以及1930年的大殿匾额和梁柱楹联等文物。一宿禅寺前有九华河由西向东流过,院内有桃花溪由东向南绕流。溪水潺潺,林木蓊郁,是九华山北麓的一处幽美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