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拼音yī jiā zhī yá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
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一家之言“。
成语典故
大约在公元前126年,二十岁的司马迁,为了能实现父志,他有计划地出游各地。司马迁这次长途漫游,广泛地接触人民群众,考察了众多的历史遗迹,知道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逸事、逸闻,了解了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这对他编写《史记》,有极大的帮助。
司马迁在漫游之后,入宫当了汉武帝的侍从郎中。他三十八岁那年继任父职,被任命为太史令。四十二岁着手写《史记》。
可是在司马迁四十八岁的那年,《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巨大的不幸落到他身上了。原来,那时候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有一个叫
李陵的将军,由于战斗失利,被迫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极为不高兴。司马迁又为李陵辩解了几句,触怒了汉武帝,受到残酷的腐刑(被割掉睾丸)。
司马迁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摧残,但是撰写《史记》的崇高理想鼓舞着他,使他顽强地活下来,更加勤奋地写作。终于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写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是优秀的传记文学,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鲁迅先生曾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成语寓意
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努力按事实撰写历史,对好的和坏的,尽量不虚夸不隐讳。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不以“圣人”之是非为标准,都以自己的独特见解予以评价。公元前93年,他写了一篇自传式的长信给他的好友任安(字少卿),记述自己的思想和遭遇。其中在谈到他写《史记》的目的时说:写这部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为了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成为自成体系的学术著作。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宾语。指独特的见解;现在多用来指代某个人的独到见解,或者自成一派的学术之言。
运用示例
东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洪年二十余,乃计作细碎小文,妨弃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创子书。”
宋·
陆游《贺黄枢密启》:“凛然一家之言,发乎千载之闷。”
清·
阎尔梅《
白耷山人诗集・村居杂咏十九首(其八)》:“敢云工著作,成就一家言。”
近现代·
梁启超《论译书》:“皆当补译,以成一家之言。”
现代·
丁玲《改善和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领导有意见,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参加批评,但是不搞家长制,一言堂,也是一家之言。”
成语辨析
“一家之言”的近义词有“独出己见”“一得之见”“一人私言”“自出一家”等。“一家之言”的反义词有“人云亦云”等。
“独出己见”的意思是与别人不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一得之见”是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一人私言”的意思是个人私下的言论、见解,而不是公认的见解。“自出一家”的意思是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一家之言”与“一人私言”都有表示个人的见解之意,但有所区别:“一家之言”还指自成一派的学术论说,而“一人私言”则没有这层意思。“一家之言”强调的是个人独到的见解,一般作为谦词使用,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一人私言”强调的是自己私下的一点见解,并没有得到公认。
“人云亦云”的意思是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