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兵的自传》是作家
谢冰莹著长篇小说,1939年6月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一个女兵的自传》记叙了作者谢冰莹从1906年出生至1928年来到上海的生活经历。
“我”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村家庭。儿时的“我”因为贪玩,被母亲“发配”到茶园去采茶。一同工作的是一些可怜童养媳,她们受婆婆的虐待,又得干采茶这样辛苦的工作这段经历里,“我”尝到了妇女在社会中的悲惨境遇之苦。守旧的母亲在“我”长大了一点的时候,开始给“我”缠脚了。尽管“我”用恐怖的哭声相抗,仍然无济于事。花朝节的时候,母亲趁“我”睡着,又给“我”穿了耳。
十岁时,“我”进了私塾读书。十二岁的时候,“我”以绝食两天的方式跟母亲斗争,终于使她答应“我”到大同女校读书。从此,裹脚布被“我”彻底丢开了。在学校里,“我”和的同学们第一次闹起了风潮,那是因为“我”们所爱的钟老师被校方辞退了。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后来,“我”考入了益阳信义女校,但是在五七国耻纪念日当天,“我”因为参与领导学生示威,被校方开除了。
这之后,“我”又考入了长沙省立第一女师。在这里,“我”认识了德高望重的徐特立先生。这时,全国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六一”惨案的爆发,唤醒了无数热血青年,也引导“我”踏上了新的斗争生活之路。
在二哥的帮助下,“我”考进了中央军校,在1927年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我”对写作的热情在北伐中重又唤起,于是,“我”写了《从军日记》,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历经辗转,“我”不得不回到了家里。但接踵而来的是母亲的逼婚,在三次逃跑未成之后,“我”尽最大的努力终于在第四次逃出了家庭。
独立生活的道路是很崎岖的。“我”曾经住过监狱,也当过小学教员。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告诉“我”,女子尤其是独身女子,是不可能有立足之地的。
然而,不屈的性格注定了“我”要奋斗下去。“我”最终决心去上海当一名工人。满怀着希望,满怀着豪情,离开了臭气熏天的统舱,“我”踏上了黄浦滩头。
创作背景
《一个女兵的自传》是应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之邀撰写的。作者谢冰莹于《写在前面》的序言中说,这仅仅是“不得已”无法解除出书合约时“只好匆忙地完成了自传的上部”而写成的书,而且还在这序言里透露出“过些时”会“详细地写出来的”续作部分最为精彩的开头部分之逃婚情节,即《第四次逃奔》。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一个女兵的自传》是从作者童年写到北伐后漂泊到上海止。其中写了她上小学、中学、入军校、参加北伐等经历。从人的一生来说,这还是作者的不成熟的阶段,同时也是青春年少的纯真阶段。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时期展现了作者这位坚强的女性的艰难曲折的人生奋斗历程,作品透过“我”的眼光,真实再现了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壮烈斗争画面,尤其是表现了一个女兵勇于冲破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制和障碍,毅然走向社会,为民众正义事业而战的崇高精神境界。作品始终把女兵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反抗与出路同民族的前途和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让读者通过一个女兵的自传,看到了时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艺术特色
《一个女兵的自传》前言的本身就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散文。它里面有成书过程的叙述,有遗漏的情节的描写,有对于本书的简说,文字自然活泼,放得开,收得拢。读来使人感到作者那颗心的跳动。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以提高表达效果。如作者善于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十分感人。如写她与三哥相依为命住在山上的情景:”记得是一个初夏的晚月光如水银般倾泻在大地,晚风自树间吹过,发出轻微的哨声;小虫在草里唧唧地叫着,整个的岳麓山,恰像一个美丽的仙女浴在月色之下。“
“二哥要求我扶着他去外面看月亮,我害怕他一经运动,血管又破裂出血,极力阻止他;但他坚持着要去,没法,只好先摆好睡椅,然后扶着他出去。一只脚刚踏出房门,他就大叫起来:‘呀!美极了!美极了!月光如水水如天....”。这段语言,雅致细腻,情景交融,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出版信息
《一个女兵的自传》,1935年完稿,1936年出版。在国内已重印发行九次,并先后被译为英、日、朝等国文字出版。英文有美国纽约Tho John Day Co.和英国伦敦书局两种版本。198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更名《女兵自传》出版。以《一个女兵的自传》为书名的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谢冰莹(1906年9月5日—2000年1月5日), 原名呜冈,文名谢杉,湖南新化县人。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学校,次年随军北伐。1929年考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文学系。1930年参加北方“左联”。1931年和1935年两次留学日本。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6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48年应聘到台湾师范学校任教。1974年退休,住美国旧金山。谢冰莹是个多产作家,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儿童文学等数十种。《一个女兵的自传》是其长篇传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