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管子声》是由忻州市剧作家
俞立华编剧,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
裴福林、侯青莲夫妇执导,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和忻州师院艺术系联合演出的新编现代歌舞戏。该剧讲述了一个黄土地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将视角对准黄河岸边普通人的朴实心理,贯穿全剧的管子声若一根红线,折射了黄土坡上的文化风情和人物心声。它将晋西北两大艺术瑰宝巧妙地结合起来,以
北路梆子剧种体现了
二人台故乡的爱恨情怨,又以二人台的表现形式丰富发展了北路梆子艺术,同时还引进歌舞等多种现代艺术元素,在灯光背景、唱腔唱词以及人物性格、人性内涵方面作了探索与创新。
剧目简介
2005年,该剧参加山西省第十届“杏花奖”评比活动,获“杏花新剧目奖”;2006年12月,在文化部主办,
山东省文化厅和
武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中荣获北方片一等奖;2007年在湖北宜昌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山西省历史上首个“文华剧目奖”,并将导演、表演、音乐三个单项奖收入囊中。2008年1月又获得山西“杏花大奖”。
剧情介绍
《黄河管子声》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伴着悠悠的黄河和凄婉的管子声,一个扳船汉一去不回头,留下了女人大花眼和刚出生的闺女小杏儿。
八年后,又一个年轻的扳船汉二柱,黄河失事,留下未过门的媳妇小花眼和没出世的娃娃。消息传来,小花眼跳了黄河,去和二柱做伴。
大花眼从河滩上救起了顺水飘来的二柱。二柱被救活了,也唤起了大花眼压抑八年的做女人的欲望。
得知小花眼的死讯,二柱痛不欲生。大花眼告诉他,把爱装在心底,好好活下去,他们走到了一起。
然而,小花眼没死,被救了。二柱和大花眼的心被撕裂了。但为了小花眼,大花眼忍痛赶走了二柱。
二柱回来了,却发现救了小花眼的正是他走西口归来的亲哥哥大柱,大柱还为小花眼垒起个凄惶的小窝。他不忍拆散他们,黯然离去。
七月十五,黄河畔放起了祭奠亲人的河灯。大花眼也来了,为亲人,为自己。
黄河又疯了,狂浪打没了河灯,也打没了一个饱尝了酸甜苦辣的女人——大花眼。然而,她幸福地笑着,倒在心爱的扳船汉二柱的怀里……
作品鉴赏
《黄河管子声》以充满时代精神的全新视角,展示了晋西北黄河之曲劳动群众的近代生活图景,讴歌了他们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在浩浩的黄河之滨,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笑对人生的精神风貌和真挚热烈的爱情生活中的无私和崇高。这是一曲这方水土这方人凝聚的不朽黄河精神的颂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美丽人性的抒情长诗。
晋北地处黄土丘陵,莽莽黄河襟带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汇部。几千年多民族间的激荡、厮杀、相融、相汇,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融黄河文化之浑厚,草原文化之开阔的特色,集山之仁、水之智,真诚而热烈,多情而有智,在《黄河管子声》剧中得以时代的新的阐释,给人以全新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
环境的恶劣艰辛,培育了他们的坚忍不拔。大河的波涛,呼喊着纤夫的奋进。贫瘠的黄土地,生长出小小的海红子般烂漫的小花。船工二柱和村姑小花眼,热烈而野性的相爱了。
同样,大花眼被黄河恶浪吞没了丈夫,带着孤女挣扎于河畔,但她没有被孤独压倒,顽强的展示着生命的光彩。
《黄河管子声》与黄河人一样,不去渲染苦难,而在苦难中寻求生活之美,没有哀哀的哭怨,只有勇敢的进取、奋斗。
主人公大花眼不是从一而终的“节妇”,特殊的地域和草原自由之风的吹拂,让礼教鞭长莫及。她把对故去丈夫的爱深埋在心底,又热烈、甚至狂野地忘我地投入了对二柱的爱,终于在成熟的田野上,品尝了爱情之果的甜蜜。然而,得知二柱的情人小花眼还健在人世,她又吞下了失爱的苦涩,逼走了、赶走了她的幸福……也许她只是个普通的黄河女人,但她真正懂得爱的真谛。爱在她身上得到了升华。她让我们认识了黄河女人、黄河人的爱。她让我们这些当代人的灵魂受到震撼,得到升华。
她在七月十五夜,也在黄河上放起了河灯,怀念死去的丈夫,更向送走的情人、不,亲人——二柱、小花眼送去了问候和祝愿……
《黄河管子声》就是用全新的、充满时代感的审美意识,重新解释、演绎了这段黄河“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主题,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和提升。
该剧大大加强了歌舞的成分。全剧共有四大段舞蹈:有勇敢激情的《纤夫舞》,有诗情画惫的《海红舞》,有妩媚动人的《糜子舞》,还有若隐若现、美轮美英的《河灯舞》。这些舞蹈与剧情浑然一体,既有民间舞的艺术特点、又有现代舞的印痕,在戏曲音乐的伴奏下,似“舞”似“戏”,意韵悠长。而舞队的使用,则本着“舞队戏剧化”原则。相应的,演员表演则向“歌舞化”靠拢,使二者得到非常协调的统一。其实,“以歌舞演故事”就是前人对中国戏曲审美规定性的总结。歌舞,本来就是戏曲的应有之义。只是近年来,特别是现代戏中,忽视了或者是没有本领将生活歌舞化造成的对戏曲本质的背离。
一个剧种,尤其是在梆子剧种大家族里,声腔成为自己艺术个性的最基本特征。《黄河管子声》坚持了北路梆子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在成套唱腔的设计、演唱、伴奏方面,保证了剧种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但合理地融汇、吸收了也属于本市本剧种流布区域的二人台、甚至民歌、山曲的音乐元素。力求做到求新求变而不离其宗,移步换形而不换神。《黄河管子声》的音乐唱腔极大得发展和丰富了北路梆子,大大加强了剧种音乐在包括传统的基础上的艺术表现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该剧的音乐唱腔,在坚持“激昂慷慨不寻常”(郭沫若语)的审美前提下,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成果:
一、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作品规定的地域风情
因为北路梆子和二人台、晋西北民歌,都产生、流布于同一地域,历史地具有同一地域人文、民俗的相对统一性,因之,几者之间天然地具有亲和力。他们的结合使本剧具有及其浓郁的地域风情,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艺术的“身份证”。而由于坚持了北路梆子的艺术、尤其是音乐、声腔的特征,结果呈现出一种既是北路梆子的,又是创新的、具有时代感的、全新的北路梆子音乐声腔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
二、体现了剧种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北路梆子产生于金戈铁马的年代,面对的是强悍当武的观众群,充满了燕赵之声,幽并之气。但面对当代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一味强调力度,强调“激昂慷慨”,已不能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追求。而其实,北路梆子声腔体系中,演员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中,也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所谓“阳刚之美”和力度的。《黄河管子声》在音乐唱腔设计中,努力发掘本剧种的抒情风格,从内部寻求它的多样统一。
三、多方吸收,塑造人物
戏曲,包括北路梆子,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本身也是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形成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
该剧演员在演唱中,注重吸收当代音乐、舞蹈的成果,“吃猪肉,长人肉”,“化”为北路梆子的新细胞,大大加强了本剧塑造人物的能力。
领衔主演成凤英,是该剧种“梅花”、“文华”获得者。她原本以文武小生应工,也是以几部优秀的小生戏一举摘“梅”的。尤以唱功见长,在保留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她以纯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细腻入微的情感处理,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艺术形象。该剧中,她出色得表现了大花眼这美丽的小寡妇,丧夫的哀痛中走出,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幸福,又为了他人的幸福,真诚而艰难的选择了苦难的高尚人生。在北路梆子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艺术形象。同时,在观众的心目中也更高的树起一个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的美好形象。
正如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励所说明的,《黄河管子声》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内涵和对生活的深入解读、对主题的深刻挖掘,取得了很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得到了全国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的极高评价和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