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
1982年王心语执导电影
《陈奂生上城》是潇湘电影制片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剧情片,由王心语执导,村里主演,于1982年上映。
剧情简介
国家实行经济改革政策以后,憨厚朴实的农民、过去的缺粮户陈奂生才过上舒坦日子。但大队领导看中他在县委书记吴楚下乡蹲点时与书记结下的友谊,硬要调他去队办工厂当采购员。奂生无法推脱,勉强上任进城。在城中旅社,老采购员林真和听说他与吴楚的交情,立即大献殷勤,表示愿为他跑腿办事。吴楚得知奂生进城采 购紧俏物资聚乙烯原料,便知此中用意,遂请办公室刘主任在可能情况下帮他解决困难。奂生按刘主任吩咐,持介绍信前往地区化工厂,王厂长见他空手而来,便一口回绝。后得知奂生与吴楚关系密切,又主动邀奂生到家作客,并将他受贿后已答应批给女采购员刘玉梅的五吨原料转批给陈奂生。林真和自恃帮忙有功,趁机分得一吨。刘玉梅不知底细,眼看通过请客送礼弄到手的原料突然落空,不禁义愤填膺,在陈、林二人面前大发牢骚,倾述苦衷。奂生为节约运输费,借来板车运货。当他凯旋归来,大受褒奖之时,会计却因他无运输发票拒绝报销运输费。这天夜里,奂生久久无法入眠,回想进城经历,种种疑问缠绕心头,百思不得其解。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创作理念
导演王心语看了高晓声创作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后,觉得当时的银幕上正缺少陈奂生这种有泥土味、有强烈性格色彩的人物。在着手改编剧本前,王心语曾向高晓生征询过他创作“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高晓声的回答说他只不过是忠实地反映生活,无意设置什么概念。由此,王心语意识到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是评论家的事,如果作者真的围绕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写作,那作品必然流于概念。而作为影片的编导,他认为按照艺术规律,自己也应该丢掉主题先行的做法,从忠实原作提供的现实生活出发,让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来发言。
不过,电影是综合的艺术,摄制各部门对影片的主题思想必须有一个统一认识才能进行共同创作。于是,王心语归纳,影片的主题是通过农民陈奂生为生产队采购原料的过程揭露和嘲讽社会上的关系学,唤起人们的警醒,共同抵制不正之风。尽管规定了一个主题,但是,在具体创作中,王心语并不尾随主题走,而是跟踪主人公陈奂生的足迹,努力把主人公所遇、所闻、所想都展现在观众眼前,把主人公的感受传达给观众,以便观众能思考和感觉生活中既熟悉又忽视了的东西,能意识到“关系学”的歪风会给经济建设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同样是因为基于“忠于生活”的理念,王心语在片尾没有给出解决“关系学”这个社会问题的方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就没有得到解决,如果强行在影片里开出“药方”,便是在粉饰生活。
此外,由于小说心理刻画较多,改编成影片会显得比较平淡,所以,王心语根据电影特点,以小说《陈奂生转业》为基本内容,吸取《陈奂生上城》等其他小说的有用部分,对情节进行了改动和补充。例如,加强揭露王厂长不正之风的戏,同时增添吴楚的戏,暗示他正在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
人物塑造
对主人公陈奂生,王心语认为他既有社会主义新人的特征,也有传统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创作中,王心语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对陈既不拔高也不美化,而是有意识地把他放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与社会环境的氛围中去展示其性格。除了通过吴楚、林真和、刘玉梅、王厂长等人的塑造来反衬陈奂生之外,王心语还注意把陈奂生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比如,陈奂生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家乡他如鱼得水,跟老婆一起显得话多,但一进入城市,就变得拘谨。
在塑造书记吴楚的形象时,主创人员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否让吴楚帮陈奂生解决原料问题。有人建议不让吴楚和办原料的事沾边,以此来表现领导干部的正确,净化领导的形象。而王心语觉得那样处理固然显得吴楚清廉,但只懂原则、冷若冰霜的人物没有可爱之处,一味净化正面人物,只会失人物失去血肉,而且吴是主管工业的领导,基层单位有困难,他没理由不管。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该片的编导致力于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的描绘,片中的人物被涂上了多种色彩,像多形水晶一样被阳光一照晶莹剔透,从各个侧面看去,都闪耀着自己的光彩。该片对陈奂生的心理刻划维妙维肖,真实地刻画出一个纯朴而又那么一点阿Q气的农民形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评)
该片中与陈奂生的两顶帽子有关的情节让人回味无穷。两顶帽子不但是情节发展的媒介,而且使人物性格展现有了依托,同时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深化了主题。陈奂生买帽子,由于前后情节铺垫不需要多渲染就反映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面貌的变化。吴书送帽子给陈奂生,刻划了地委书记和平民百姓之间的真挚的友谊,给观众留下宽广的联想余地。对照林真和对陈奂生的巴结以及刘玉梅与王厂长之间的“关系学”,不同身份的人可以从这顶帽子上想到更多的问题。(《电影新作》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20:33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