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夏天,纪录片《话说长江》的制作组音乐编辑
李近朱来到作曲人王世光家,希望他用音乐把中国母亲河塑造出来。李近朱希望王世光创作出一首50秒的主旋律纯音乐表现出纪录片的主题。在王世光看完《话说长江》的素材后,被片中的航拍镜头所震撼,也倍感压力,绞尽脑汁10天左右,他完成了50秒纯音乐的创作。之后,在中央电视台的建议下,他为该曲谱出了完整的曲调。
1983年,《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制作者收到大量观众来信,建议给《话说长江》的主题纯音乐《长江之歌》填上词,用一首主题歌来表现中国人民与长江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意,在播出最后一集时,制作组向全国征选主题歌词。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的作词人胡宏伟在得知此消息后,作为纪录片忠实观众的他酝酿了两天后,写下了自己为纪录片创作的歌词。1984年元旦,他将歌词投入沈阳市的邮筒中,寄往北京;3月,他的歌词从458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佳创作奖,并被纪录片节目组定为纯音乐《长江之歌》的歌词。之后,王世光对原曲的旋律和节奏又根据歌词做了一定的修改,加强了歌曲的歌唱性。
第一,用诗情画意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把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祖国的感情融为一体。歌曲充溢着词作者对于长江的具体感情。该曲所描绘的山水已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上的山水,而是注入了人们浓郁的情绪色彩的山水,即作者心目中的山水,是艺术想象中的山水。在词作者的笔下,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流的河流,成为一条与人们的生活与斗争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作品用概括性的语言,来歌唱出长江的自然气势,一方面赞美了万里长江的壮美景色,一方面又抒发了人们对锦绣河山的无限深情,把歌唱大自然与歌唱祖国巧妙地凝结成为一体。
第二,歌唱作为“母亲河”的长江与沿岸各族儿女对于长江的深情。歌词把长江比喻作“母亲的河流”,而把生活、劳动在沿江两岸的各族人民比作是吸吮“母亲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儿女”。歌词中写道:“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种比腧虽然是朴素的,但感情却是真挚的。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它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绪色彩,用母亲与儿女的关系来比拟祖国大地与各族人民的关系,把长江人格化了。这种艺术手法,化“无我之境”为“有我之境”,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歌唱对象的一种亲切感。
第三,歌唱长江的过去和它的未来。歌词从长江的源远流长联想到它的漫长的经历和远大的前程,把歌唱历史与歌唱时代结合在一起,把歌唱大自然的变迁与歌唱社会的发展双关地交织在一起。词中歌唱它既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又是一条青春的河流。词中,既写长江孕育了古老文明,又写长江推动新的时代,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这是一种哲理与诗情熔于一炉的写法,不同于光写外在的山水美的歌词,而是用蘸着感情的笔写这条长河的古往今来,讴歌奔腾前进中的祖国江河,人们可以感受到大江奔流的自然画面,似乎也可以听到时代在前进的声音,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曲调上,《长江之歌》的形式结构采用了ABA三段体,第一乐段A从弱拍开始展开音乐的主题,主导乐句表现了宽阔的江面江流舒缓的音乐形象;三、四乐句是一、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再现了歌曲主题,加深了主导乐句的印象,明快的旋律,从容的节奏,使人产生江水流动的联想。二乐段B的乐曲发展与第一乐段A形成明显的对比,由强拍开始的旋律模拟级进代替了A段的主题重复变化,节奏也从舒缓渐趋紧凑,表现了开阔、激荡的音乐形象,逐渐把乐曲推向高潮,给人以大江奔流的律动感。第三乐段又返回A段,再现主导乐句,结尾再次出现乐曲动机,两次完全重复,一次移位扩展,反复加深听众对音乐主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