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刘心武创作长篇小说
《钟鼓楼》是当代作家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11月。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四合院里薛家办喜事,在这场婚礼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状况:一位女大学生单恋着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和他的对象被一位农村姑娘骚扰,一位离过两次婚的女性追求一位副部长,北京乞丐后代到婚宴上蹭吃蹭喝。被一位老头不动声色地点穴,一位老编辑和一位文坛新秀发生争执……局长、编辑、翻译、大学生、工人、医生、演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齐聚一堂。
《钟鼓楼》中还包括北京钟鼓楼、四合院的变迁,饭馆、结婚风俗的变化,武术方面的知识等,还介绍了很多老北京特色,例如“什刹海”、“豆汁”、“地安文化大街”、“老人岛”、“荷花市场”等。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刘心武在书前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作呈现:在流逝的时间里,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这表明,作者试图以所描绘的生活形象,表达出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遗存和现实变革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增强面对人生的自觉意识,清醒地富于创造精神地走向历史的明天。
据刘心武自述,《钟鼓楼》是一个坚持写实主义的作品,但是其中吸收了一些像意识流,还有西方一些文学的写作技巧,但是吸收并不多。
人物介绍
卢宝桑
卢宝桑这一人物形象较为集中体现了“乞丐文化”中的消极无为、游手好闲和放浪自任的特征。卢宝桑出身于一个乞丐世家,爷爷曾经是丐帮的一个“杆头儿”,父亲也是一名职业的“硬乞”。他行为的粗俗与野蛮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卢宝桑在宴席上那种颐指气使地吆喝路喜纯的行为与其父卢胜七在浴池中指使服务员泡茶的举动简直如出一辙。乞讨时的低声下气和支配人时的耀武扬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信奉着弱肉强食的生活信条,而又弄不清自己是弱者还是强者。在有机会指使别人时,会毫不犹豫地执行自己的支配欲。但当他处于屈辱地位的时候,也并没什么屈辱和沦落的窘迫意识。文化大革命中,当卢宝桑由“红五类”变成“黑五类”任人批斗时,他也并没有流露出什么悲苦忧伤,还甚至“往往不等别人揪他,便自动占到被批斗的位置上,高高地撅起屁股,双臀向后高抬,有一回他还自己当众打自己的耳光。”可以斗人,也可以被人斗,可以糟践人,也可以被人糟践,这无疑是人格缺失的突出表现。
路喜纯
路喜纯则和卢宝桑完全不同。他受中学时的教师稽志满和小饭馆的师傅何师傅的影响,生活正派,积极进取,宽容大度,踏实向上。何师傅精心教他红案,他也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将每次帮厨的机会都看作练功提高的机会,从不轻易放弃。他在长者智者的身体力行中,在时代与生活的美的感召下,积极定位,建设自我,走向未来。
荀磊
更具历史使命感的是荀磊。这位工人的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文革时别人不读书,荀磊哪怕从台历中也要积累知识。父亲从小事如不骂人做起,让他正正经经做人,勤勤恳恳工作。他牢记“技不压身”的信条,刻苦学习英语,在1978年外事部门招人时,以绝对第一的成绩被录取,是唯一一位没有后门、背景,父母是普通职员的考生。他的现代意识不仅表现在他常常以横向思维的方式思考历史、现实之关系,而且在于从中升腾起超越的生活使命感。学成归来时,他坐火车横穿欧亚而不是象别人为分到可心的部门立即飞回国,并将此行的感受记了一本《乘火车回国日记》。当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一眼望见鼓楼时,一下子产生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历史感,那种思想、情感、知识、理想、意志和信心的综合效应,他万分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在流逝的时间中所应奔赴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责任,那种把人类历史和个人命运交融在一起的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
詹丽颖
詹丽颖,是位一辈子不知控制自己言行而且不叫人喜欢的人,也是一位常以人家最不欢迎的方式去热情帮助他人的人。她当右派纯是因为不识时宜的言行和不知好歹的举动。例如,当众宣布新来的副主任夫人是“三寸丁谷树皮”,其实并非如此。人家刚死了丈夫她就叫人家去看外国喜剧片,而且说人家装什么假正经,待人家撂下脸时,她也不觉什么,又去缠另一位。“最要命的一条是她不懂好歹。任性起来,不仅和争吵的对象闹个天翻地覆,去从中劝和的人,包括那明明是站在她一边维护她的人,她也一概不认,有时反而把那本是向着她的人,激怒得成为了她最主要的争吵者。”食堂青虫事件最能说明这一点。由于别人厌其性格,在划右派时她虽属于两可之间也被划进右派范围。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造,本性未变。但她豪爽,吃苦耐劳,不记仇不报复,乐于助人。她实际是一个本质不坏但不会处事且本性难改的小市民。
潘秀娅
潘秀娅,照相馆的营业员,在家中排行老五,家里也是人多钱少,过惯了穷日子,也知钱之不易。只是小市民气,虚荣心强。在购置婚姻用品上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宁要小羊头,不要大牛尾!”
韩一潭
编辑韩一潭是个老实胆小的人,曾将自己的女儿因说了句江青的坏话就用车子亲自送到派出所,结果派出所未加置理,此后父女之情淡然。他也是位温驯听命认真的编辑,顺风走的编辑,几经风雨,他“江流石不转”。他也有艺术眼光,常能点铁成金,甘心当编辑,虽然他有过失落,但习惯了恬淡平和、有所遵循的生活。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中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过去,在描绘人物当下行为时,都会穿插一段人物的过往经历。小说中的背景是一样的“文革”,但在同一代人的灵魂之中留下的痕迹却天差地别,在同样学校中造就了荀磊、路喜纯这样奋发向上,善良淳朴的人,也造就了姚向东、卢宝桑这样尊严丧失,堕落消沉的人。这些人物的百态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们受到的教育、家庭、外部社会环境,以及这些人物持有的信念、人生态度,同时在动荡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卢宝桑等人证明了“文革”可能造成的精神扭曲,路喜纯等人证明了“文革”根本无法彻底泯灭文化,薛纪徽揭示了如何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小说中并没有对这些人物做出任何的褒扬或批判,以善解人意、宽宏的精神,在客观上描绘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百态。在历史厚重与时间的流逝中,对历史进行了反思,着重揭示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冲突与交融,突出当时市民的生活与心理境况。小说在各种人物的心理演化过程中揭示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艺术特色
《钟鼓楼》的艺术独创性集中体现在“清明上河图”式的美学追求上。不少作家致力于创作市井风俗画小说。在邓友梅笔下,饱含历史感的京华生活闪烁着异彩;在苏叔阳笔下,体现当代变革大潮的的京都社会呈现出新姿;刘心武则把历史内容溶进现实生活,力图展示出当代北京的社会生态景观。与古老的钟鼓楼连成一体的那条胡同、那座四合院里的九户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联系着的历电和现安的社会关系,组成了斑斓多彩的京华生活场景。薛家的婚宴不仅是作品的中心事件,也是横向展示现实和纵向挖掘历电的坐标轴。在横剖面上,它把四合院里近40个人物串连起来,人众下乱,户多不散,将各个家庭、各种人物的日常生活扩展为一幅全景式的市民生活图。其中有家庭组画、人物组画、生活组画,这些画面既有独立的内蕴,又有整体的时代感。在纵剖面上,小说对四合院里每个家庭的不同历史和每个人物的不同命运作了追溯与探寻,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出当代都市纷繁复杂的生活流程,同时,还织入了钟鼓楼的沿革、四合院的变迁、结婚风俗的变化。作者力图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审视现实与历史的深刻联系,以横向拓展和纵向开掘,给人一种生活画面的宏阔感和历史的纵深感。
为北京市民阶层的芸芸众生塑像,描绘整体的“市民生态群落”,是作品的又一审美特征。刘心武的小说创作,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人,从《班主任》、《如意》到《立体交叉桥》无不如此,《钟鼓楼》更是集中地描写北京普通市民的众生相。这里,有沉醉在回忆中安度晚年的海老太太,与世无争的薛永全,执着地进行艺术追求的演员澹台智珠,谨小慎微的老编辑韩一谭,“令人厌烦的热心人”詹丽颖,憨厚善良的厨工路喜纯,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青年翻译荀磊,属于“浅思维”型的新娘潘秀娅,沾满旧习气的卢宝桑和小偷姚向东等。作者在为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塑像时,写了他们的昨天和今天,抓住人物经历、心态、命运的特殊之点,勾画其灵魂,从而再现了当代和人物自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作品影响
1985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出版信息
日译本
1993年,日本恒文社出版了日译本《北京下町物语》。
英译本
2021年,《钟鼓楼》英译本由亚马逊穿越出版社出版并在全球销售。
作者简介
刘心武,当代作家。生于四川成都,1950年后定居北京。历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刘心武文集》八卷。后又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1995年后尝试建筑评论,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4:1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