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刻石
印刷形式
金刚经刻石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背景介绍
《刻石》(824年,四十七岁)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锺(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广川书跋》)
经石峪摩崖刻经,在泰山斗母宫东北约400米处,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之一。经文刻于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约3.1市亩)的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4行,每行字数多者125字,少者10宇不等,凡刻2800字,字径50厘米至60厘米。以隶书为主,兼有楷、行、篆各种笔意。形制雄伟,气势磅礴,书法纵逸遒劲,世人誉之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崇尚。由于风雨剥蚀,山洪冲击,加之游人践踏、棰拓无度等人为破坏,现仅存经文42行138l字(包括残字和双勾字),其中可认读者仅1069字。由于经文残缺过半,且无年代和书者姓名可考,故对原刻经行数、字数与现存经文行数、字数以及刻经年代和书经人等,说法多不一致。
相关作品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画上的或写上的原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到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的比较没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
参考资料
金刚经的解析阅读.无量光明佛教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31 23:00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