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拼音:hóng,jià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
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拱桥形的蛇(或龙),首尾各有一个有巨口的头。虹本义是天空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带。因为虹像拱桥,所以古人常把虹作为拱桥的代称。
文字溯源
“虹”在甲骨文(图1)中为象形字。甲骨文的“虹”模拟一条首尾都有头的穹身动物形。比对后世的传说,可以确认是“虹”字。在古人眼中,彩虹是非常奇幻的现象,让人难以理解,就把彩虹视为某种奇特的活物。甲骨文中有“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甲骨文合集》10405反)的记载,是说虹出现在北,并且吸取河中的水。古代中国人因不知道彩虹形成的原理,便认为是天上的巨龙下到人间来饮水。
也许是书写困难的原因,这个甲骨文“虹”字没有流传下来,而是用其他字形代替了。图2是春秋籀文,从虫,从申,申的古字形模拟闪电。图3为石鼓文,这是个形声字,左部是
虫(古人认为彩虹像虫);右部是工,作声旁,奠定了后世“虹”字左形右声的格局。战国文字有一异构作图4,从雨,工声。说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虹与雨水有关,虹是雨水折射太阳光而成的自然现象。但从雨作的“虹”字只是昙花一现,没有继续流传下来。从虫、工声的结构,后世还有左“工”右“虫”(𧈬)和上“工”下“虫”(𧈫)两种异体,前者见于
马王堆帛书和《
集韵》,后者收录于《
正字通》等书,均比较少见。
虹的本义指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虹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大气中的小水珠在日光的照射下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因为“虹”呈半圆弧形状,样子像桥,因此在古文中又可以代指桥,例如“断虹”即“断桥”。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上】【虫部】户工切(hóng)
螮蝀①也。状似虫。从虫②工声。《明堂月令》③曰:“虹始见。”
𧍺,籀文虹从申(𦥔)④。申(𢑚𦥔),电也。
【注释】①螮蝀(dìdōng):《尔雅·释天》:“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郭璞注:“俗名为美人虹。”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引蔡氏章句:“雄曰虹,雌曰蜺(同“霓”)。”②从虫(huǐ):徐灝《说文段注笺》:“此以其屈曲似虫,故从虫耳。虫即虫(蟲)也。”③《明堂月令》:指《礼记·月令》。④从申: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申)象电光闪烁屈曲之状,虹与电相似,故从之。”
说文解字注
“螮蝀也”注:《释天》曰: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毛传同。
“状佀虫”注:虫各本作虫,今正。虫者,它也,虹似它,故字从虫。
“从虫,工声”注:户工切。九部。
“《明堂月令》曰:‘虹始见。’”注:《季春》文。
“𧍺,籀文虹。从申”注:会意。申部曰:𢑚,籀文申。
“申,电也”注:电者,阴阳激燿也,虹似之,取以会意。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部】 虹;部外笔画:3
《唐韵》户公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公切,并音洪。
《说文》:螮蝀也。《礼·月令》:季春,虹始见。孟冬,虹藏不见。《淮南子·说山训》:天二气则成虹。《后汉·郎觊传》:凡日旁气色白而纯者,名为虹。
又《字汇补》:宛虹,龙也。
又草名。《拾遗记》:背明国有虹草,花似朝虹之色。
又劒名。《魏文帝序》:造百辟宝劒三,其一曰流彩虹。
又《集韵》《正韵》竝胡江切,音降。与讧同。溃乱。一曰争讼相陷入之言也。《尔雅·释言》:虹,溃也。《诗·大雅》: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又《广韵》古巷切,音绛。元稹《送客游岭南》诗:山头虹似巾。
又县名,在泗州。《后汉·郡国志》:沛国虹。
又《集韵》:古送切,音贡。义同。
又胡贡切,音哄。虹洞,相连也。枚乘《七发》:虹洞兮苍天。马融《广成颂》:天地虹洞。
又《韵补》户孔切,音汞。郭璞《鲸鱼赞》:壮士挺剑,气激白虹。鲸鱼潜渊,出而色悚。
《玉篇》:籀文作𧍺。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虫”略窄,“工”略宽,顶部“虫”高,底部左右旁齐平。❷“虫”,“口”略扁,在横中线部位。❸“工”,上横在横中线上侧,起笔于竖中线;下横长,起笔于“虫”下。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