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月下追韩信》是
京剧传统剧目。该剧目取材于小说《西汉演义》第三十五、三十八回,是须生流派——麒派(
周信芳)的代表剧之一。
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适逢汉谋士张良出外寻访帅才。张良访到韩信,并交与他一封举荐书,要他去见刘邦。韩信到达褒中时被夏侯婴引见给相国萧何,得萧何器重。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得知韩信出身微贱,不肯重用。萧何多次向刘邦奏本,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刘邦不允,非要等张良推荐的人才到来。韩信见相国再三保荐,汉王仍执意不听,便留诗一首,乘夜色弃官而走。萧何听说韩信离去,深恐失去人才,不顾道路艰难,戴月追赶。当见到韩信时,萧何在急累交加中,竟从马上跌下,仍苦劝韩信返回褒中。韩信深受感动,于是把张良的举荐书拿出。萧何喜出望外,与韩信一同去见刘邦。刘邦见到张良的举荐书,立即封韩信为大将军,并在萧何建议下,为其高筑将坛,登台拜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1920年前后周信芳初到上海,《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周信芳为刘奎童编写的新戏。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4日首演于上海丹桂第一台。刘奎童饰萧何,周信芳为其配演韩信。民国十二年(1923年),周信芳去北方演出,在烟台,为穷苦演员买义地,与当地演员合作义演,将此剧加工,首次自演萧何。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周信芳重返上海丹桂第一台,于农历初一演此戏,首次在上海自演萧何;同年周年排演连台该戏《汉刘邦统一灭秦楚》第十本时,将此剧编入其内(根据前后情节,增设股桃娘),于当年2月27日首演。由张铭武饰韩信,周信芳仍饰萧何。以后周信芳经常单演此剧,不断加工修改,屡演不衰。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周信芳对《追韩信》不断加工提高,1955年周信芳将此剧又作了修订后,收入《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中。另有《戏典》《京剧大观》《京剧丛刊》等刊本。
剧中人物的身段动作设计合乎生活情理,刻画的人物生动真实,如萧何几次向刘邦举荐韩信时,所说的话几平相同,却毫无枯燥感,反而显得异常默该请。当萧何听家院告知韩信弃官逃走后,他大吃一惊,倒吸一口冷气,急切地持胡子,大喊一声“带路”。在【水底鱼鼓】伴奏下,他抓袖、拍腿、撩泡走圆场,家院示意让他看韩信题在墙上的诗,他双抓袖、转身、背手、面朝台里背向观众,吸气、拍肩,后退一步。这一系列流畅的身段正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表现,动作优美又不失真实感。又如萧何跑向东门时,慌不择路险些倒,其身体住前栽,又赶快控制重心,往后倒步,结果跌坐在地。在策马疾地中,倒退几步扔马鞭,甩头,翻”吊毛”接“跪”,扑向韩信。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急切心情。韩信见状急忙搀扶,二人有节奏地喘气,富有生活气息。
《徐策跑城》的跑,《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追,同是以圆场等程式动作来表现,但人物年龄、体质、性格、心态、处境的不同,决定了手、眼、身、法、步的细微差别。(《光明日报》评)
剧中萧何看到韩信出走时所留题壁诗时,表演细腻,背上有戏;在月夜追赶一场,载歌载舞;在追到韩信时所唱“是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一段【二簧碰板】,声情并茂,成为脍炙人口的麒派唱段。(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