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序曲》是
德国音乐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为自己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
菲岱里奥》创作的序曲。他先后为《莱奥诺拉》写过四首序曲,但最后只选定用第四号序曲,前三首都只作为音乐会演出用。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称作
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也是最后的一位”代表人物。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
交响曲、35首钢琴
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
小提琴奏鸣曲、16首
弦乐四重奏、1部
歌剧、2部
弥撒曲、1部
清唱剧、3部
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
室内乐、
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
乐圣。
作为贝多芬唯一的一部
歌剧作品,《
菲岱里奥》(Fldelio)原名《莱奥诺拉》(Leonore)。但为了避免与1804年10月3日在
德累斯顿上演并受到欢迎的由佩尔作曲的《莱奥诺拉或者夫妇之爱》相混淆,贝多芬不得不惋惜地将其改名为《
菲岱里奥》。贝多芬先后为《莱奥诺拉》写过四首序曲,并最后选定第四号序曲配入
歌剧。而前三首序曲则只会在音乐会演出时作为单独的作品演奏。
《莱奥诺拉》的第一号序曲作于1805年,因贝多芬后来觉得作为歌剧序曲过于轻薄而舍弃不用,一直等贝多芬死后11年才出版。这首序曲OP.138a,以安宁而富装饰性的引子开头,主体为轻松愉快的快板。主题乃3首《菜奥诺拉》共同选用的歌剧第二幕中弗罗莱
斯坦躺在牢房里唱的一首挽歌《年华正茂》。在伤感的间奏之后序曲回到快板的一些基本主题,就好像此时响起一片欢庆之声。
主体部分中,这一旋律由圆号和木管,构成抒情的第二主题。随后剧情展开形成高潮,序曲在其中则冠以小号,代表弗罗莱
斯坦的解放。
《莱奥诺拉》的第三号序曲作于1806年,这是为
歌剧的修改本而作,1806年3月29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这一首是所有4首序曲中,情感表达最为丰富的一首。
这首序曲开始也是下行八度,表达弗罗莱
斯坦走下地狱,然后是《年华正茂》,弗罗莱斯坦的悲歌作为
奏鸣曲式宽广抒情的第二主题重新出现,戏剧性地往高潮发展。随后号声出现,宣布弗罗莱
斯坦重获自由。号声之后,这首序曲中有几小节表达弗罗莱
斯坦摆脱恐惧后的迟疑,他不相信自己还活着。最后号声又响时,自由的光辉照进牢房,弗罗莱
斯坦与莱奥诺拉沉醉在光明之中。
在这首序曲中,贝多芬重新使用了
奏鸣曲式,使剧中一些主题因素得以重现,并表现得更富有层次。
《
菲岱里奥》第四号序曲作于1814年,即贝多芬最终选定使用的版本,是为
歌剧重新修改而作的。与《莱奥诺拉》第三号序曲比,这首序曲显得活泼而轻灵。因为贝多芬以为太重的序曲会减弱人们对
歌剧本身的注意力。这首序曲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乐队全奏出类似号声的庄严
音型,另一是从圆号
二重奏到单簧管和其它木管乐器表达的沉思。序曲主题由圆号演奏的一个活泼主题构成,它结合并拓展了开头的
音型。弦乐器上一个活泼、跳跃的
音型提供了暂时的对比,但乐队不断回到开头的音型上去。这个
音型用熟练的技巧从容地发展、再现,在兴高采烈的急板中达到高潮。
贝多芬这四首序曲的版本,首选
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
柏林爱乐乐团版,DG,画廊版,427256—2(两张),这是卡拉扬指挥演奏的贝多芬序曲专集。
1.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序曲集,DG,429 762—2(两张),正价。
2.
库特·马舒尔指挥
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莱比锡爱乐乐团前身之一)演奏的贝多芬序曲集,Philips,廉价小双张,438 706一2。
同时,
克莱姆佩雷尔指挥
爱乐乐团有一张历史录音(录于1954—1955),收有《第三交响曲》与《莱奥诺拉》第二、第三号序曲,是一个优秀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