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是法国作家
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羊脂球》是他的
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以1870—1871年
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10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
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卑鄙自私和出卖人民的丑恶嘴脸。
内容简介
《羊脂球》可将事件划分为
普鲁士军队进攻
鲁昂、乘车出逃、扣留旅店和再次上路四个主要情节。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攻占了鲁昂城,有十个人同坐一辆马车出逃。这十个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分别是臭名昭著的奸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
大资产阶级、省议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省议会议员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两个修女;民主党人科尔尼代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前面三对夫妇离开鲁昂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计划和目的却是一致的—这三对夫妇都不会回鲁昂了。十个人中最没有地位的是“羊脂球”。
在马车上,几位有身份的阔太太得知了羊脂球身份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很是恶劣,她们悄声辱骂羊脂球是卖淫妇、是婊子、是社会的耻辱。而这些阔太太的丈夫们则用一种看不起穷人的口吻大谈特谈金钱、吃喝。马车在路上颠簸了大半天的光景,车上所有的人都饿了,只有羊脂球带了可供自己三天的食物。羊脂球很大方地邀请车上所有的人都来分享她的食物,完全不计较先前这些有钱人对自己的不敬。很快篮子里的食物都被瓜分光了,人们都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于是人们对羊脂球的态度像肚子一样发生了变化。先前的蔑视变成了亲昵,辱骂也变成了夸奖。
马车继续前行来到了托特镇,这里也被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普鲁士军官扣下了马车,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过夜。羊脂球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要求断然拒绝了,于是同行的一车人都扣留了下来。除了羊脂球外其余的人都急坏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九个人想尽了办法、施展了种种阴谋想迫使羊脂球就范。最后还是老修女的“只要用意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触怒天主”的宗教说教产生了相当好的效果,羊脂球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普鲁士军官的淫欲得到了满足,第二天就放行了。但大家非但不感激这位可怜的姑娘,反而还避而远之,之前的赞美和亲近又变成了最初的鄙视和唾弃。这一次,大家各自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唯独羊脂球没有来得及准备。马车继续前行,车上的人拿出了自己的食物大口地嚼着,只有羊脂球缩在车的角落里受冻挨饿,在科尔尼代的“
马赛曲”中呜咽。
创作背景
《羊脂球》写于1879年。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
莫泊桑、阿莱克斯、瑟阿尔、厄尼克、
于斯曼五位青年作家,在法国
自然主义大作家
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以
普法战争为背景,每人各写一篇中短篇小说,结成《
梅塘之夜》作品集出版。
第一个开讲的人讲述了“普法战争悲惨历史中可怕的一页”(即《
磨坊之役》)。该小说刻画出三个爱国英雄的形象和一小支法国军队在全军崩溃后,孤军奋战的爱国精神。第二天轮到莫泊桑的时候,他也就照着这个主题,讲述了战争中一个妓女的遭遇,即《羊脂球》。
《羊脂球》所描写的普法战争是莫泊桑熟悉的,因为他在1870年7月应征入伍,亲身参加了普法战争,十年前法军战败溃退时的狼狈情形历历在目,而战后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的惨痛经验还使他心有余痛。小说所描写的发生地
鲁昂,正是莫泊桑儿时熟悉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这里的一切都格外的亲切和熟稔。
人物介绍
羊脂球
羊脂球无疑是莫泊桑肯定的人物形象。羊脂球原名艾丽萨贝特,曾经出于一名普通百姓的义愤,差点杀死了一名
普鲁士士兵而无从在本土继续生存下去,于是走上了逃亡之路。在所有人的眼里,她是一个“卑贱”的妓女。而对于妓女来说,与客人发生两性关系是其职业要求。
可对于羊脂球来说,作为一个依靠出卖肉身维持生活的女人,却在书中先后多次对“性”,做出了拒绝。在商务旅馆的第一个夜晚对羊脂球来说并不平静。她不仅要拒绝一个以侵略者身份出现在小说里的外国军官,同时还要拒绝本国民主党代表——高尼岱,而拒绝他的理由竟然是那么具有
爱国主义的“节操”。羊脂球并不是想拒绝与他发生“钱与肉的交易”,而是拒绝交易的地点。因为羊脂球顾虑“普鲁士人不就在这所房子里吗”。作为妓女,她并不惧怕“交易中”被外人所察觉,而是惧怕被侵略者发现遭到耻笑,遭到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耻笑。毫无疑问,这是羊脂球的另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高尼岱,不能不在他心里唤醒了“正在丢盔卸甲的自尊心”。与她一路同行的是一群“体面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对比,才更加体现羊脂球的善良,高洁,以及她爱国的胸怀。她即使是身陷风尘,但依旧保持着纯洁、高尚的心灵,忠诚于波拿巴主义,充满希望地追求着她所向往的
法兰西共和国。
其实,羊脂球的地位与品质在实质上是统一的。在某种意义上,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直接的联系。就如女主人公羊脂球因为所处的混乱的社会环境而沦为了妓女,又因为与这一职业相对应的低下的社会地位而被困于混乱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
人文环境。羊脂球善良的品质与其所处的社会与人文环境之间构成的矛盾恰恰有力地突出了羊脂球的高贵,也就是说,她低下的社会地位进一步衬托出了她所具有的品质的高贵;而她的品质能够挣脱由社会地位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枷锁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具有挑战意义的。因为始终处于屈从地位的妇女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这也造就了人们长期就妇女的社会地位对其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其作为个体“人”的属性。若从社会地位对羊脂球进行评价,羊脂球的美好的品质是荒谬的;若从“人”的角度来看,羊脂球具有这些品质则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表面的矛盾与实质的统一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的是
男权统治下衍生出的把社会地位作为判断标准的观点,成为了抗衡欧洲
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以及男权文化的一把利剑。
羊脂球虽然从事受人歧视的职业,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遭受着别人的白眼和轻视,有着无法言语辛酸和悲哀,但在普法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她却一致地表现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在斗争中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莫泊桑选择将妓女作为主角本来就是对世俗的一种挑战,而将她们作为正面形象来对比上流社会精英,用前者来否定后者,用后者来反衬前者,就更是一种创举,”具有挑战和颠覆正统、社会公认的伦理结构和道德价值观的作用。
鸟先生
鸟先生是个狡诈的商人。鸟先生的诡计多端主要体现在:他早在敌人到来之前,就事先把自己酒窖里面的普通酒卖给了法军后勤部队,而后文写他到哈佛港区就是为了去要这一笔巨额款项,即便是在他被军队扣留下来的几天里,他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来和酒店以及旅店的老板做生意。不仅如此,他在马车上万分饥饿的时候,他也照样很有心机地第一个盯着羊脂球的那罐鸡不放,并且第一个大口大嚼羊脂球的食物,可谓贪婪至极。
贝尔
贝尔,他为了保持他所谓的绅士风度,一直强忍着所谓的
坦塔罗斯的苦难,在他接受到了羊脂球的邀请之后,仍然还犹豫不决,一直到最后他那高不可攀的领情,这种种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他的虚伪。
修女
修女是宗教阶级的代表,在普通大众眼里是仁慈的象征,但在《羊脂球》中,作者却通过修女暗示出教会的“不作为”。虽然修女在促成羊脂球交易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马车上,修女好像消失了一般。例如,当羊脂球被辱骂的时候,修女没有说话;在羊脂球挨饿的时候,修女没有搭救;但当马车被扣留时,修女却着急了。
拉马东夫妇、科尔尼代
虽然没有太鲜明的性格刻画,但其虚伪的嘴脸却被作者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譬如,科尔尼代在国家危亡之际却还想着“寻欢作乐”,要和羊脂球发生关系;拉马东夫妇自私自利,完全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在十九世纪后期,尽管
现实主义作家们关注现实、批判现实,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真实的描写,但在描写对象上部分作家关注的仍是社会上层阶级或是
中产阶级,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
小资产阶级尤其是贫苦大众作为作品主角的作家并不多。但是,对现实敏感的莫泊桑不仅关注社会底层,而且还把底层中职业最卑贱的妓女作为描写对象并加以赞美。莫泊桑通过这个最不起眼、最遭人耻笑和唾骂的妓女把法国各阶层做了一次辛辣、痛快淋漓的嘲讽和批判。
作者的创作主旨在于,揭露
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法国军队的腐败与无能,尤其是强烈地谴责那些逼迫别人做不道德的事,然后又用道德去指责人的资产阶级上层人士的自私与伪善,张扬下层人士极具爱国精神、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心灵,表达对被凌辱的底层人们的同情与尊敬。
《羊脂球》的篇幅短小,不到三万字。但在这短短的篇幅里,莫泊桑却把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无耻、法国军队的腐败无能以及法国各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爱国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故事发生在一辆马车里,在这个狭窄有限的空间里,法国社会的政界、商界、教会以及社会底层的代表都集中在了一起。莫泊桑把这些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这些人在逃亡路上的不同表现,对法国人在普法战争中的态度以及民族精神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其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羊脂球》作为西方社会悲剧的代表作,在描写其悲剧命运时成功的所造了主人公崇高的品质,强烈的爱国心及民族自尊心,让人肃然起敬,感受到一种震撼的悲剧美和体会到作者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之心。在读者眼中,羊脂球成为了一只集体性暴力残害下的无辜羔羊。虽然,用暴力迫害羊脂球的集体有很多“合情合法”的理由,但在具有全知全能视角的读者看来,这些理由都是对羊脂球的欺骗。作品打动读者的关键点就在于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而真正的凶手却逃脱了惩罚,成为胜利者。
替罪羊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集体性暴力迫害的牺牲品。替罪羊在日常生活中多处于弱势地位。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经常写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如流浪汉、妓女等。这些人在上层社会的“大人物”看来就是制造各种危机、苦难的元凶。而莫泊桑的一些小说正是从深层上体现了当时法国社会文化的这一特征。
《羊脂球》在社会群体中选出十人,并为他们设定了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身份角色,主要代表的是政治领域、金融领域、资产阶层、名门望族、宗教领域以及普通人士。实际上,作者架构的正是当时法国社会面貌。莫泊桑让这些主体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其摆放在同一辆小马车上,充分体现小马车大社会的设计理念,真正让美丽与丑陋并存,晴朗与阴沉互现,构成强烈的对照。羊脂球始终遭人唾弃,每天活在被嘲笑、被讽刺中,妓女的特殊身份让她变成中心点,其他人会结合利益诉求及心理状态与羊脂球形成各种各样的对比。并且,其他九个人因性格差异也必然会形成对比。小马车上的人构成一个独特的整体,以此来影射现实社会的某个方面。
艺术特色
创作手法
《羊脂球》这部作品构思的独特性以及结构的精致性,主要表现在作家采取了他在短篇创作上的一贯手法——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无限的意味深长的思想。作家把社会大舞台搬到了一辆狭窄的马车里,在空间上进行了浓缩;整个故事在六天里发生发展、结束,在时间上也进行了浓缩。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政界到商界到宗教再到社会底层法网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爱国表演”,一辆马车俨然是一个小社会。由此不难看出莫泊桑的构思是奇巧的。
细节描写
莫泊桑是一位很注重细节描写的作家,他往往通过一些小细节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比如,在作品中他把故事安排在了天寒地冻的冬天,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在寒冷的严冬里,羊脂球的遭遇显得越发的悲惨、凄凉。其他人的良知就如同车外的冰块—坚硬、冰冷。再如,在劝说羊脂球就范的情节里,卡雷·拉马东夫人内心的想法和羊脂球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她处在羊脂球的地位是断然不会拒绝那个无耻的德国军官的。这就是所谓的有身份、有地位、有修养、有风度的尊贵的夫人。在侵略者面前,这些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起码的个人道德和个人尊严,更谈不上民族气节。与这些人相比,地位卑贱的羊脂球是纯洁的、自尊自爱的,从内心真正地爱着她的国家和民族。
叙事
故事以加速运动的形式展开,然后逐渐放慢叙事节奏,突出叙事重点,最后以趋近平和的速度收尾。具体而言,故事的开始较为快速,作者在故事休止状态下,加入了对人物的介绍,人物身份的介绍不仅影响着读者的阅读理解,更为后文揭示人物态度转变作铺垫。作者放慢叙述节奏,在等速叙述的进程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了众人对待羊脂球的一次次转变。最后羊脂球的身心受到巨大创伤,而作者的叙述却在平和的节奏中戛然而止,给读者以无处泄愤之感,当中的深意发人深思。
故事整体叙事结构为“逃亡—受阻—逃亡”,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马车—旅店—马车”,同行人对待羊脂球的态度是“厌恶—接纳—厌恶”,由此可见,叙事呈现出一种圆形结构,不仅是空间上的一种封闭和循环,更是人物命运在原地打转。如此反复的圆形叙事结构,隐含着作者对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揭示,像羊脂球这样社会底层的生存者,难以逃脱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上的双重封闭,而九位上流社会人士,骨子里的阶级性和不平等性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一个腐朽病态的社会面貌昭然若揭。
作者有意在“吃”这一情节上进行了重复叙事,通过不同场景下吃相的描写,揭露人性的丑态。重复叙事是指叙事过程中,对语言和事件的反复重复,重复对于阐释小说文本具有重要作用。在《羊脂球》中,莫泊桑通过借助叙事重复这一手法,进而刻画人物形象、推进小说情节发展和表达文本深层主题。作者重点刻画了三组关于吃的场面:第一组是在故事开始时,羊脂球看到众人挨饿时的慷慨相助;第二组是当羊脂球在众人的威逼利诱下,屈从于普鲁士军官的无耻要求,众人吃喝狂欢的场面;第三组是重新启程后,众人享用美味,羊脂球饥饿无助,备受奚落的场面。不仅展现了利益面前,人性的卑微可耻,更是隐含了“吃人”社会的本质。作者在介绍人物身份时,对羊脂球进行了外貌描写,“她身材矮小,浑身各部分都是圆滚滚的,胖得要流油,连一个个手指也是肉鼓鼓的,只有在节骨周围才有点凹陷,就像是几串短香肠”,像是在形容诱人的食物一般,而同行人也确实是把羊脂球当成食物般在利用、瓜分或弃之不食。这与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相似,鲁迅看到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侵蚀下,人性的幽暗和麻木,而莫泊桑看到的是旧社会上层阶级对底层人物的压榨和迫害,揭示并抨击了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世俗社会的虚伪软弱、自私丑恶。
人物形象
《羊脂球》的人物对比是通过两个方面的相互比较贯穿整个故事,一方面是主人公羊脂球,另一方面便是由喇嘛东、于贝尔、鸟先生等个体之间的对比,整部作品可以说是主要围绕这两方面的对比展开的描述和塑造。从这些人物离开里昂的缘由上看,就完全不同,有无奈逃亡的,也有谋取个人利益的。在逃亡的马车上,主人公羊脂球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始终以诚待人,当她面对饥饿难耐的旅伴时,甘愿付出所有,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但反观马车上其他人在路途中的表现,自私、高傲、冷血已成为他们的标签,尤其是他们对羊脂球轻蔑的态度和肆意谩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两极对比。无论内心怎样委屈,羊脂球仍旧一视同仁,为这些人送上饱腹的食物,也只有在这种时候,他们才会笑脸相迎、软言细语,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使其市侩的气息更加浓厚。此外,对于敌国军长提出的无礼要求,羊脂球难以平息心中怒火,勇敢且孤独地与他们对抗。可那些接受过羊脂球帮助的人,不仅没有共同作战,还联合无耻军长对付弱不禁风的羊脂球,为了让她答应军长的要求,这些人无所不用,绞尽脑汁,用尽各种手段来劝说羊脂球,不断地向她灌输荒谬的理论,齐心协力地想要把她推向万丈深渊。最终,依旧是那辆马车,羊脂球继续与他们同行,但此时她却只剩躯壳。是的,他们成功了,在与人心的对抗中,羊脂球败得彻彻底底。相比之下,更诧异的是,当下身边的这九个同行旅伴每一个举止泰然、若无其事,似乎经历的这一切,只是自己做的梦而已,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孤苦伶仃、饥肠辘辘的她心如刀绞。眼前的同伴正纷纷拿出准备好的美味菜肴,悠然自得地享受着,也许现实太过残忍,泪水将这冰冷的世界蒙上了一层薄纱,以此给予羊脂球短暂的宁静。
在《羊脂球》中,作者莫泊桑共塑造了四位男性形象,即鸟先生、喇嘛东先生、高妮岱和于贝尔。这几位男士均生活在同一地区,其基本属性是商业人士、贵族人士、政治领域代表以及资产阶级,他们是羊脂球惨痛命运的导火索,更是直接伤害者,因此,四位男士存在一定的共性。虽说每位男士都属于上流社会的人,可鸟先生相对其他几位来说,更加阴险狡诈,经常投机取巧。其中,最没有脑力的应该是喇嘛东先生和于贝尔,二人思考问题简单、不擅长深入探讨问题,最终致经济严重受损。鸟先生阴险狡诈具体表现在以下事件:早在敌人入侵前,他就提前向法国军队后勤部出售个人酒窖中比较普通的酒,并且为了能够追回一笔不小的欠款,即使是在被军队扣押的那几天,依然竭尽所能,通过各种渠道,不放过任何一次能和旅馆老板做生意的机会。还有,他在马车上饥饿难耐的情况下,也颇有心计地盯着羊脂球携带的鸡,并且还是第一个狂吞羊脂球食物的人,足以看出他无底洞般的贪欲。而于贝尔先生,在收到羊脂球邀请后,为了展现个人的绅士风度,他忍受着坦塔罗斯般的困苦,迟迟不能做出决定,最后仍高高在上地领情,于贝尔虚伪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四位男性都是将羊脂球推向万丈深渊的人,但这他们的性格完全不同。于贝尔擅长的是体贴,以为他人着想的口吻和方式来劝说羊脂球,他通常运用有效策略和友善的态度亲切地称羊脂球为“太太、孩子或是您”,偶尔也会称呼“亲爱的”,以此来对羊脂球进行洗脑:在敌人强大的境况下,是绝对不可能进行反抗斗争的。再看鸟先生,他更加支持与提倡以暴制暴,利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在劝导羊脂球的过程中,他先是用“臭婊子”辱骂羊脂球,随后又想出抛弃羊脂球的卑劣主意,希望能利用她帮助剩下人逃跑,此外,还想强制性捆绑羊脂球将她献给敌军。这一片段毫无保留地显露出鸟先生冷血、暴力及残忍的本性。在羊脂球被推向万丈深渊的整个过程当中,高妮岱先生并未真正参与,他只是一位旁观者,从不多言,对鸟先生的残暴行为也深深谴责。从表面上看高妮岱似乎是一位具有爱国精神、三观正的君子,但实际上他也不过是戴着虚伪面具、思想偏激、心理扭曲的小人罢了。他贪恋羊脂球的美色已久,终究无法得到,只能无奈接受残酷的现实,这对高妮岱先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愤怒、自卑、无力等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使他心生妒忌,将个人全部热情都泡在了烟酒和女人的温柔乡里。由此能够看出,高妮岱先生只是个伪革命者,实则流氓。这几位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揭开了别人眼中“正人君子”的虚伪面具,使其丑陋肮脏的内心暴露在大家面前。
在《羊脂球》中,莫泊桑共塑造五位女性形象,其中鸟夫人的整体形象从外表上看是强壮、高大的,声音粗犷洪亮,在金钱方面略显小气。莫泊桑以形态动词“跳跳转转”来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由此能够看出,鸟夫人性格开朗,属于典型的剽悍妇女。用“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来形容喇嘛东夫人的形象最合适不过了,温柔是喇嘛东夫人最明显的形象特征,但实际上,她最吸引异性的是温柔中略带妩媚,娇柔却不造作的独特魅力,所以长期受到军官的青睐,是这些男人的安慰工具。与其恰恰相反的伯爵夫人,则是一位气质高贵、气场强大、秀外慧中的妇人形象。她不仅具备出色的才能,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情史,莫泊桑对她的总结是“一位不安分、不踏实过日子”的女性形象。除了这几位形象特征明显的妇人外,还有两位修女,她们的个人形象丑陋不堪,已经趋近于病态的程度,与其他人一样要靠羊脂球提供的食物生存,每次都低头吃,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那所谓的高尚尊严。其中,伯爵夫人接受羊脂球赠予的食物后,并没有马上进食,只有在快要饿晕时,才主动充饥,但也不会狼狈不堪地大口进食,实际上,她是在维护自身高贵优雅的身份。鸟夫人对羊脂球馈赠的食物表现得异常感动,类似于宪兵精神,她一般情况下吃得多说得少。此外,在蛊惑羊脂球答应军长无理要求时,鸟夫人竟用了野蛮妇女的下三滥手段,破口大骂,讽刺羊脂球假正经,伯爵夫人采取的是旁敲侧击的方法,通过可怜的故事来试图说服羊脂球。而那两位接近病态的丑陋修女则是利用宗教中的无私献身之说,含蓄、隐晦地加以劝导。在喇嘛东夫人看来,假设羊脂球宁愿拒绝他人也不愿得罪军长的话,主要是得益于她对军长出色的判断力,换句话说,就是羊脂球完全被军长吸引、征服了。正是这样的扭曲心理,才会让她在羊脂球被侮辱时,独自发呆苦笑,充分表现出了心机女的天性。
《羊脂球》生动描写了羊脂球帮助的九人小群体以及这九个人大口吃独食的情节,两种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当普鲁士军长对羊脂球提出过分要求时,进一步强化了人物自身表里不一的对比效果。虽是一名妓女,但羊脂球有着自己的原则,不管自己是多么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不同男人之间,可内心却从未因环境和艰难境遇受到半点污染。面对军长如此无礼的要求,她在愤怒中看到了这九个人的丑恶嘴脸,在外来侵略者不知羞耻、义正言辞提出要求的那一刻,他们表面所流露出来的是个人道德情感上的愤怒。但冷静沉思后,又深刻意识到这是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时刻,因而迅速团结在一起,想尽一切方法、利用所有理由来摧毁羊脂球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们前后巨大的行为反差,只站在个人角度,谋一己私利,赤裸裸地将自己伪善、虚假、野蛮、自私的嘴脸暴露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1934年9月15日,
米哈伊尔·罗姆执导的电影《
羊脂球》上映。
1936年,
朱石麟编剧,
王次龙执导的根据《羊脂球》改编的电影《
孤城烈女》上映。
1939年2月15日,
约翰·福特执导的电影《
关山飞渡》上映,其主要情节取自《羊脂球》。
1951年2月23日,朱石麟执导的根据《羊脂球》改编的电影《
花姑娘》上映。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 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
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
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作家
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
一家人》(1881)、《
我的叔叔于勒》(1883)、《
米隆老爹》(1883)、《
两个朋友》(1883)、《
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