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沉郁的钟声在北京上空敲响。刚随丈夫入京的秋瑾目睹了八国联军铁蹄蹂躏下的北京,心情极为沉重。《辛丑条约》墨迹未干,清王府内已是歌舞升平。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和狎友们跻身其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秋瑾以诗抒怀,遭到丈夫辱骂,她决心洗尽铅华,痛别年幼的子女,在女书法家吴芝瑛的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秋勤在日本如饥似渴地学习,她与徐锡麟、陈伯平击掌为盟,立志为推翻清朝统治而献身。在徐锡麟的引见下,她结识了钦仰已久的《警世钟》作者、革命家陈天华。美丽富士山下,四名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共叙豪迈情怀。日本政府欲以《取缔不法留学生规则》限制中国留学生的自由,学生们义愤填膺,集会抗议。陈天华慷慨陈词,秋瑾倡议成立敢死队。但留学生中也有甘做奴才的人,团结面临破裂。陈天华忧愤之极,以身投海以生命来唤醒苍生。不久,秋瑾毅然回国,临行前,孙中山先生委以重任。秋瑾刚回上海,就遇母亲病逝,在挚友徐寄尘的陪同下,回绍兴奔丧。她跪在母亲坟前,默默行礼。从此,她了无牵挂,一心扑在革命大业上。为申办《中国女报》,吴芝瑛为她设宴募捐未成。徐寄尘变卖了家产为她筹资,使秋瑾深受感动。但在对待祖国命运的问题上,她又因与吴芝瑛意见不和而深感寂寞。为发展革命力量,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她回到故乡绍兴,拜会知府贵福,并为增设体育科、进行真枪实弹的演习做了准备。她与光复会骨干王金发一起,联络各地会党,扩大武装,准备浙皖两省起义。绍兴督学胡道南貌似维新,帮助秋瑾采办枪支,又密报秋瑾的活动情况。徐锡麟在安徽刺杀恩铭事发,秋瑾被严令捉拿。王金发赶到和畅堂,要秋瑾撤离。秋瑾把光复会员名册和宝刀交托给王金发,以保持革命实力。新军鸣枪而入,秋瑾从容迈出,昂然而立。贵福审讯秋瑾,秋瑾大义凛然,语似响箭,王子芳赶来求情,巡抚密令将秋瑾就地正法。秋瑾郑重地举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词,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谢晋最初决定由
龚雪扮演秋瑾。为扮演好鉴湖女侠,身形瘦弱的龚雪花了近半年时间补身体、练书法、背诗词,还拜上海市体育馆武术教练何伟琪为师学习剑术。然而,影片开拍前,经过几次试镜头,她仍由于外形较文弱而被换角。
秋瑾是谢晋从小就崇拜的偶像。他的祖父早年曾与秋瑾一起在绍兴大通学堂教过书,与徐锡麟也交往甚密。所以,谢晋从小就听爷爷讲过很多次秋瑾的事迹。他很早就有为秋瑾拍一部影片的想法,但因为时机不成熟而作罢。拍完电影《
牧马人》后,那个想法再次浮现在他脑海中,而且越来越强烈,他意识到拍摄《秋瑾》的时机成熟了,遂推动项目上马。
谢晋邀请老友黄宗江在夏衍的《秋瑾传》、柯灵的电影文学剧《秋瑾》基础上进行改编。一开始,黄宗江生怕自己功力不足,有损前辈原作,不敢接受。后来,他对谢晋设想的影片开头产生极大兴趣,再加上夏衍、柯灵的鼓励,终于决定担任该片编剧。在剧本创作期间,谢晋、黄宗江还得到了众多友人的协助。
沈祖安把自己尚未出版的历史小说《秋瑾》中的重要篇章打印出来供谢晋、黄宗江参考;作家李准、白桦、梁信也放下手头工作,对黄宗江寄来的《秋瑾》剧本进行逐段批改,甚至大段调整。
该片在谢晋影片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依然延续着民族理念爱国思想的主旋律,但把目光转向以往的历史,代表着谢晋电影创作的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在如何艺术地反映历史,真实生动再现历史人物风貌方面,为他拍摄《鸦片战争》作了准备。从容就义是该片中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精彩片段。它没有过分渲染暴力的残酷和血腥,而是凸现秋瑾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讴歌她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鲜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郦苏元评)
该片编导从历史真实的大处着眼,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娓娓动情之处落笔,集中表现了秋瑾英勇就义前几年的革命生涯。导演从“五千余年古国死”到“秋风秋雨愁煞人”,以秋瑾的诗作为构思和贯串,在诗情画意中表现革命志士的豪放壮烈,这样表现较之其他反映瑾的作品那种偏重“侠”气的传奇色彩,别具特色。(《电影艺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