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古城
隋末唐初李百药诗作
《秋晚登古城》是隋末唐初诗人李百药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讲述作者在秋天日落时到了一个古城,看到颓墉、寒雀、荒堞、晚乌、灌木、孤烟、余照的霞景、晚清的露气等景象,写出了古城的古老和荒凉,抒发了作者难以排解的忧郁孤愤之情。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风格刚健,语言洗练。
作品原文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远⑴,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⑵,荒堞晚乌惊⑶。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⑷。
霞景焕余照⑸,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征途:远行的路途。
⑵颓墉(yōng):崩塌的城墙。
⑶堞(dié):城墙上的矮墙。
⑷迢递:形容遥远。
⑸霞景:指透过云霞的日光。
⑹安:怎么,哪里。
白话译文
日落时远望,路途还很遥远,怅然之间,登临苍凉的古城。
衰败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
城下连片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的炊烟。
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
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岂能就此消失!
创作背景
根据诗中具体内容并结合李百药生平行踪探索,此诗当创作于作者某次外放途次。在秋天傍晚时分作者在征途中到了一个古城,有感而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题目“秋晚登古城”说明了这是一首古迹主题的诗,很容易引起感伤和怀古的情绪,这是传统的一种手法。
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写苍茫落日,迢遥旅程,荒凉古城,惆怅心境,都是眼前景,寻常事,般情,信手拈来,熔裁入诗,倍感凄楚动人,含味隽永,唱叹有致。这也是李百药诗“樵童牧竖,并皆吟讽”(《旧唐书·李百药传》)的原因所在。他同类题材创作,如《郢城怀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无论取材剪裁立意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具有上述特点。
中间三联由首联生发,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次联“颓墉寒雀集,荒堞晚鸟惊”,摄取首先映入眼帘的城头景物:颓墉、荒蝶、寒雀、晩乌,上句一个“集”字,下句一个“惊”字,意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目的无非都在突出古城的荒凉。第三联“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诗人的视野逐步转移,看到的又是另一种景象。这灌木、孤烟和颓墉、荒堞一样,同样突出古城的荒凉,同样烘托诗人内心的落寞。第四联“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与前两联又不同,随着视野的延伸、拓宽、扩大,景物也有所变化,写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露气净化了傍晚的清景,显得明媚一些。而且情随景迁,诗人内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变得开朗一些。但一个“余”字,一个“晩”字,仍然制约着写景抒情的基调:“霞景”虽迷人,但毕竟是“余照”;“露气”虽怡神,但毕竟是“晚清”。此景此情,与两百余年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中间三联写景抒情手法的巧妙铺垫,诗就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尾联的强烈抒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结得极妙,呼应首联,但感情有起伏,可以发现逐渐加强的迹象。如果说开始的“怅然临古城”,只是诗人淡淡的自我喟叹,抒发内心的惆怅落寞,那结束的“此志安可平”却是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摅写孤愤,挥斥幽郁。在秋日傍晚登临古城这种悲观而衰颓的景象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格调是统一而和谐的,这样的主题用来表达贤人失志的不平与压抑也是非常恰当的。
此诗风格刚健,语言洗练,与魏征的《述怀》、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都是初唐诗坛不可多得的杰构佳什。诗中写的是真情实感,不是无病呻吟,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名家点评
耶鲁大学教授、汉学家宇文所安《初唐诗》:这是一首更个性化、一般化地处理古迹主题的诗,渗透全诗的感伤情绪后来成为唐代怀古诗的特征。
作者简介
李百药(565—648),隋唐时期史学家、诗人。字重规。安州安平(今属河北)人。隋朝内史令李德林之子。幼年多病,但博学强记,号为“奇童”。皇太子杨勇召他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即位,李百药失宠,出为桂州司马,旋即解职还乡里。入唐,又遭李渊猜忌,流放泾州。李世民即位,重其才名,召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历任太子右庶子,散骑侍郎。后致仕归乡,以诗酒自娱。“藻思沉郁,尤长于五言诗,虽樵童牧竖,并皆吟讽”(《旧唐书·李百药传》)。尤其长期外斥阶段创作,写景抒情,吊古咏怀,多失意愁苦之辞,情真调苦,感人至深。今存诗二十余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4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