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文学
深圳市文联主办的文学丛刊
《特区文学》是一份大型文学丛刊,十六开本,一百九十二页。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文学》一度成为传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阵地,从1990年代中期前以“主旋律化”的香港文学为传播重心到1990年代中期后以“艺术性准则”来取舍相关文本,都体现了期刊鲜明的地方意识形态导向对文学传播的制约。
简介
《特区文学》一九八二年初创刊, 头一三年为季刊,一九八五年起改出双月刊,已编辑出版十六期;向国内外发行,国内由广 州邮局发行,海外由香港三联书店发行,《特区文学》是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这块沃土的一本文学刊物。
它的宗旨是反映特区建设面貌,透视港澳社会百态,交流内外文化动态,培养文学创作新苗,它以出人才 出作品为努力奋斗的目标。它坚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 针,它的编辑工作的出发点是:立足本地,依靠本省,面向全国,兼顾海外,在具体编辑 工作中贯彻特区题材优先,
特区作者优先的原则,力求使刊物具有更多的特区特色. 《特区文学》是一本社会主义的文学刊物,但同时选择刊登一些港澳及海外作家的内 490容健康的文学作品,以团结港澳及海外作家,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特区文学》是一本 严肃的文学刊物,但努力追求作品的可读性,并适量地发表一些通俗文学作品,使刊物更 加丰富多彩. 《特区文学》创刊三年多来,编辑出版了六百多万字的作品,其中特区作者、特区题材
栏目设定
都市文本
都市万维
形神意象
网点击
长歌短调
交叉视界
相关评价
内容摘要: “批评家联席阅读”作为文学史上少有的一起“阅读事件”,缘起于当下诗歌批评风气的恶化,以及诗歌传播过程中阅读环节的断裂。“联席阅读”动用多位批评家来做阅读者,多年之久,不能不算作中国诗歌阅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并终将为中国的诗歌史所铭记。
王光明(著名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特区文学》倡导“细读”精神
《特区文学》“批评家联席阅读”,倡导“细读”精神、开放阅读空间、培育健全趣味、丰富诗歌理解力,并“试图通过不同批评家同时在场的联合阅读,恢复诗歌的阅读弹性,展示诗歌多义的无限空间”。对于《特区文学》的读者而言,“批评家联席阅读”的选诗与读诗,绝不会徒劳无益。
诗歌史上少有的“阅读事件”
李 震(著名评论家、陕西师范大文学院教授)
诗歌史上少有的“阅读事件”
“批评家联席阅读”作为文学史上少有的一起“阅读事件”,缘起于当下诗歌批评风气的恶化,以及诗歌传播过程中阅读环节的断裂。《特区文学》的“联席阅读”,代表着诗歌批评的正本清源立场:代表有着一种建立在坚实阅读经验基础上的批评。对诗歌而言,阅读史是真正的批评史,至少相当于半部写作史。
“联席阅读”动用多位批评家来做阅读者,多年之久,不能不算作中国诗歌阅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并终将为中国的诗歌史所铭记。
当代诗歌批评史上的壮举
李少君(著名评论家、《天涯》杂志社主编)
当代诗歌批评史上的壮举
当代诗歌的发展需要批评,而批评也从当代诗歌的进步中获得动力,并且激活批评。因此,“批评家联席阅读”堪称当代诗歌批评史上的壮举。我深感此一举措的重要性,及其示范意义。可以说开了风气之先。对于当代诗歌的阅读、研究,对于诗歌标准的争论、确立,对于当代诗歌成就的考查、评价,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工作,由《特区文学》开始,必将持续下去,且将越来越引人注目。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耿占春(著名评论家、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在现代知识空间中,越来越多的知识成为公共知识,可以传播、复制、再生产。诗歌则属于个人的秘密知识,属于知识的秘传传统,至少,诗歌起源于个人化的感知世界而非公共事件。在大量的新闻话语或马拉美所说的“通讯话语”兴起之时,诗歌选择了更加具有秘传性质的话语,而只能被局限在极小的圈子里被理解。
《特区文学》的阅读与批评不是为了妄想改变这一状况,只是比之每天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我自己有着理解小众信息的爱好而已。
诗人是苦苦送礼品的人
唐晓渡(著名评论家、作家出版社编审)
诗人是苦苦送礼品的人
不管怎么说,《特区文学》开设“批评家联席阅读”专栏都是一个创举。坚持数年,就更近于一个义举了。
美国诗人布莱尔说,诗人是商品时代苦苦坚持赠送礼品的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特区文学》,适用于参与这一专栏写作的批评家们。
诗的批评关乎诗的诞生
臧棣(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诗的批评关乎诗的诞生
诗,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本身已将批评包含言述方式里面。诗的批评,绝不像有些人声称的那样,是次生的,或是与诗的活动无关的一种语言行为。诗的批评,从一开始就是诗的一种内在的活动。诗人观察人世,体会存在,其中已包含批评的成分。把诗和诗的批评截然区分开,这是傻瓜才会信以为真的事情。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9 12:1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