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孩子,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不高兴”总是别别扭扭,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别人劝这两个孩子改掉坏脾气,他们都不以为然,为帮他们改正缺点,暂时把他俩变成了大人。“没头脑”当了工程师,“不高兴”做了演员。“没头脑”设计了一座999层高的少年宫大楼,楼造好后,才想起没设计电梯,结果孩子们为了在这个大楼上看戏,要带着铺盖、干粮爬一个月的楼梯,这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设计师自己,因为“没头脑”也参加了少年宫开幕式。
“不高兴”在开幕式这天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戏演到紧要关头,他的老脾气又来了,本来老虎应该被武松打死,可是他偏不高兴死,反而把武松打得东逃西躲,二人一直打到台下。台下的“没头脑”正看得纳闷,“不高兴”却打到了他的身上,于是“没头脑”在前边跑,“不高兴”在后边追,两个人从楼上滚到楼下,跌得腰酸背疼。通过这次教训,两个人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他们仍旧变回到儿童时代。
担任出版社编辑时,任溶溶经常要到少年宫给小朋友讲故事。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故事,没想到讲得多了,自己头脑里也跑出了一些故事。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突然浮现在任溶溶的脑海里,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
《
少年文艺》编辑钱景文听说了这个故事,约任溶溶写下来。任溶溶在咖啡馆里用了半个小时便写出了5000多字。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也找到任溶溶,希望把这个故事改编拍成美术片,任溶溶本身就是电影迷,所以当时马上答应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1962年
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专业毕业班的毕业之作。而导演张松林则是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张松林带领全班30多个同学历时4个月完成了该作。张松林鼓励学生们去天马行空地想象,让学生们参与每个造型和背景风格的设计。全班学生每人分画5至10个镜头。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中国动画片黄金时代里老少皆宜、寓教于乐的典范,塑造出了两个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它的特色还在于在叙事上有间离效果,随时点评故事人物,有时角色与观众之间还会发生插科打诨的“对话”。(《新世纪周刊》评)
《没头脑和不高兴》角度新颖创意十足,在吸取了大量的京剧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角色与创作者互动产生奇妙的传达效果。从故事到人物,从技法到造型,依稀可见“无厘头”创作雏形。(搜狐评)
《没头脑和不高兴》不仅寓教于乐,用简单的故事教导孩子们要杜绝这两种毛病;而且在角色设计上,这部动画做到了一种极致,“没头脑”和“不高兴”这对活宝组合很有化学反应,以至于在后来的许多双主角作品(尤其是喜剧)里,都能看到“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影子。(时光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