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叫《晨钟报》的一共有两种报纸。抗日战争前中国资产阶级政团研究系主办的日报,实为《晨报》,《晨钟报》为最初的名字。同时,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在济南也创办了《晨钟报》。
北京版晨钟报
报刊简述
《
晨报》,抗日战争前中国资产阶级政团研究系主办的日报。初名《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众议院议长汤化龙等在北京创办《晨钟报》,本日创刊发行。《晨钟报》为日刊,系研究系的机关报,每月由汤化龙供给2000元左右的津贴。由
梁启超、
汤化龙等主持,主要撰稿人有
胡适、
蒋梦麟、
张申府、
丁文江等。
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时,曾得到过汤化龙的资助,因而被邀请担任该报第一任总编辑,刘道任经理。李大钊为该报的创刊号撰写了《本报立言旨趣》和《晨钟之使命》,但因思想同汤化龙等研究系不和,只工作很短时间便辞去了职务。
1918年9月,因刊载段祺瑞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北洋政府封闭。同年12月,改名《晨报》继续出版。1919年2月7日,宣布将副刊性质的第7版进行改革,使之成为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园地。此版在李大钊主持下,发表许多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专著。1920年起,此版逐渐把主要地位用来提倡新文学。1921年10月12日,第7版正式定名为“晨报副刊”(也称“晨报副镌”),4开4版,单张发行。曾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当时同“觉悟”、“学灯”《京报》副刊一起,被称为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大副刊。《晨报》于1926年后依附奉系军阀。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一度停刊。1928年8月5日,由阁锡山操纵出版,改名《新震报》。阎锡山撤出北京后,恢复《晨报》报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便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战争前夕停刊。
发刊词
在报纸的创刊号上,和许多热忱的爱国者一样,李大钊写道:“外人之诋吾者,辄曰:中华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中华之民族,衰老之民族也。”“过去之中华,老辈所有之中华,历史之中华,坟墓中之中华也。”而“今日之中华,犹是老辈把持之中华也,古董陈列之中华也”。李大钊将振兴国家命运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他说“中华自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命运为命运”,“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他热切地期待着“振此‘晨钟’”,“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 (李大钊:《〈晨钟〉之使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李大钊写了许多以“青春”“青年”为关键词的文章,例如《青春》《〈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建》《新生命诞孕之努力》《奋斗之青年》,这与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声气相通的,更与他初次进京时的幻灭、忧虑形成鲜明的对比。
济南版晨钟报
历史沿革
济南接连不断的群众运动,使更多的有识之士觉悟起来,加入到革命工作中来。1923年8月2日,济南电话局泺口领班汝仲文在中共济南支部的推动下,创办《晨钟报》。
王翔千、
王尽美、王用章等共产党人支持并参与该报工作,使该报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成为济南革命宣传中的又一阵地。
汝仲文曾是济南电话局的一名接线工人,后调到泺口任领班。五四运动时期,他积极参加运动,是泺口镇北商学联合会的实际负责人。运动中有一人非常积极,名李容甫。其兄是安福系分子,他因兄长关系住在昌言报馆内,但与其兄意见不合。有人暗中怀疑李容甫是安福系分子。李容甫为表明心志,下决心攻打昌言报馆,遂率众将该报馆捣毁。遭到镇压后,李容甫逃往泺口其岳父家躲避。汝仲文与李容甫经常见面。他们经过多次研究,认为反抗军阀政府的活动必须继续进行,但可以从宣传方面下手,于是有了创办一份报纸的初衷。
但做成一件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直到1923年上半年,报纸还未办成。1923年,王尽美此时已从山海关回到济南,继续领导山东的革命活动。由于五四运动中与王尽美、王翔干等人相熟,汝仲文、李容甫就创办报纸一事向王尽美、王翔干等人请教,得到王尽美等人的赞赏和支持。报纸取名为《晨钟报》,有唤醒民众之意。并商量分工,李容甫任社长,汝仲文任营业、筹款,王翔千任编辑,方子英(时任大东日报馆排字工人,有组织关系)负责排字。汝仲文筹集了部分资金,租定济南经二路纬四路7号楼上三间房子,《晨钟报》创办工作开始启动。1923年8月2日,《晨钟报》第一期正式出版,该报同仁与王翔干、王尽美聚餐于《晨钟报》三楼,怀着兴奋的心情庆祝该报的诞生。
《晨钟报》是一个四开四版的小报。据汝仲文回忆,创刊词有一句话令他记忆犹新:“济南替人民说话的报出来了。”该报公开出版,日发行量达到600份。开始时,报社工作由李容甫主持。但由于困难重重,1923年两个月后,李容甫主动让贤,由汝仲文任社长。汝仲文上任后,首先面临的是印刷问题。由于经费得不到及时保障,印刷所不愿为他们印制。汝仲文曾先后联系商务部下属印刷厂、山东日报印刷所,但都仅维持了一段时间,最后汝仲文托关系在印刷局找了一台机器,才彻底解决了印刷问题。
山东封建军阀张宗昌督鲁后,对《晨钟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非常畏惧,多次派军警到报社寻衅,逼得报社三次迁址搬家,终于在1925年8月15日将其查封。
历史影响
尽管从一诞生就困难重重,但《晨钟报》创刊不久,即表现出非凡的生命力,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3年11月,王振翼来济南指导,在向团中央的汇报中,他如实汇报了济南党、团员的努力,山东良好的革命形势,并特别提到了《晨钟报》。他说到:“学生分子现在无论做任何事都与我们商议,这是由于我们同志努力宣传做事的结果,尤以我们同志主编的《晨钟》效果为著。”
王翔千在他1950年写的履历表中写道:《晨钟报》“系小型通俗报,但注重政治和社会问题,不采低级趣味作风,经王尽美参加领导,为本党宣传时较多。在当时山东为仅有的进步言论……经多次反动军阀的压迫及变乱后,原稿散失,事后搜集竟不能得”。
在《晨钟报》创办过程中,王尽美亲自为该报撰稿,并且参与编辑排版,夜晚参与印刷,白天帮着送邮局发行,有时还亲自上街卖报。在山东省诸城市档案馆保存的王尽美档案里,有一块《晨钟报》的报头模具,是王尽美当年办报时用过的,记录了王尽美为该报倾注的心血。
该报大量报道工人和各界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不久又创办了星期日副刊《钟声》,王尽美写的许多社论和重要文章都在这个副刊上发表。《晨钟报》的《钟声》果如其名,它响彻齐鲁大地,唤醒了许许多多青年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促进了他们思想的觉悟,使更多的人走上了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