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平安帖》为东晋
王羲之书写
尺牍作品。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
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
此粗①平安,修载②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③明日当复悉来,无由④同,增慨。注:帖文部分字迹残损,释文根据《王羲之志(附
王献之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补出。
①粗:略微,大致。②修载:王耆之,王羲之的从兄弟。③存想:思忖,思量。④无由:没有办法。《
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 据《
世说新语》
赏誉第八注引《王氏谱》曰:“耆之字修载,
琅玡人,荆州刺史廙第三子。历中书郎、鄱阳太守、给事中。”
谢万尝称:“王修载乐托(落拓)之性,出自门风”。帖中言及“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晋人
雅集过从之密,
啸咏风气之盛,于此见出一斑。
用笔:《平安帖》用笔峻利,沉著潇洒,俊宕清健,体势丰满,尤其是尖笔的起讫牵带,丰富多变,饱满完整,实为行书楷则。王羲之的新体行书,除了摆布黑色点画之外,也照顾到白底的空间,把这两者安排适宜,悠游于二度和
三度空间,使得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王羲之所表现的书法造型,如孟子道性善,
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
张怀瓘云:“惟逸少笔迹遒,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
丰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意谓着要了解王字是不易的,它是理性和感性交溶下的产物,像是一个机智的导演,在幕后活动,而不显出其威临和统治。 造型:明
项穆云:“天圆地方,群类象形,圣人作则,制为规矩。…‥古今论书,独推魏晋,然晋人风气,疏宕不羁。右军多优,体裁独妙。”在王羲之行书的字里行间,能感到静谧、和谐、清逸之气,除行书字势特色之外,每行中字群的经营,字形的大小,起伏波变至高峰而止的章法,更像是长袖善舞的舞者,尽情尽意,随意驱遣点画。以行书墨迹本尺牍《平安帖》为例,举隅其造型:《平安帖》奇在骨格之神异,其平直画虽多,各有异态,同为长竖,“平”字
悬针,有若引绳,而“来“字微拱,“十”字则左拂;同为短竖,“修”字各有粗细。同为横画,“安”字侧锋下拱,姿态妩媚,“集”字长横甚细,“存”字之横则粗,此其所以奇也。而骨体廉峻,筋肉附之,此其所以丽也。章法布局疏密得当,雍容之态,酣畅之情,可为行书之典范。
收藏:《平安帖》前
隔水上有“晋王羲之奉橘帖”
瘦金书题签。下钤“宣和”朱文联玺。第一行“来十”二字右侧,有
南朝梁“僧权”半字押署。幅后有“隋开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
落款,再后有“参军事学士
诸葛颖”、“谏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题名。拖尾有
欧阳修等题名。前后有“政和”、“宣和”、“绍兴”及
项元汴、
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鉴藏印多方,系流传有绪的唐摹本。著录:《宣和书谱》卷第十五著录《平安帖》帖目,但录于王羲之草书目中。 第一行首二字损泐,为“此粗”二字,而
褚遂良《右军书目》著录有“此粗平安”一帖,在行书第十七卷中,但未录行数。从勾摹本保存的书风审视,此帖类于《
孔侍中帖》,体势丰满而笔势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