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镣行
刘伯坚创作的五言律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刘伯坚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武装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留在苏区的部队遭敌人重重围攻。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不幸身中数弹,左腿负伤,落入敌人手中。在狱中,刘伯坚用对敌人无惧无畏的浩然正气,写下了这首《带镣行》,表达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怀。
诗词原文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注释
蹒跚:行走不便的样子。
怍(音作):惭愧。
铿锵:形容声音很大。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创作背景
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奉命留下坚持根据地的斗争。蒋介石调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宁都、瑞金、于都、会昌先后失守。1935年初,刘伯坚与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书记陈丕显等,率领独六团以及机关、剧社、报社的工作人员2000余人,开始向油山突围。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突围时负伤被俘。因国民党政府对他定了5万银元的赏格,并将照片发到各“围剿”部队,他马上被认出。粤军一些军官自称“爱惜人才”,劝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获得自由。刘伯坚却宣传自己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可动摇,使这些人带着叹息和钦佩之感而退。刘伯坚的一些亲属得知消息后,想找过去与他有交情的国民党西北系的要人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等营救,刘伯坚去信坚决反对,说自己与他们感情虽好,却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如果去求他们说情,便是“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解放时缴获的国民党档案中有当时的审讯记录,刘伯坚的铿锵壮语跃然纸上。敌军故意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得一败涂地?”刘的回答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息,燎原之火必将漫天燃起。”
广东军阀为了炫耀所谓胜利,故意押着负伤带镣的刘伯坚,在大庾县最繁华的青菜街(如今改称建国路)走过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使路旁的人们敬佩不已。回到牢中,他写下著名的《带镣行》和长诗《移狱》,并写了几封充满感情的家书。
作品赏析
此诗共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每一节的第一句都以“带镣长街行”为起句,后一句则分别从形、声、神三个角度对自己当时的情状做了描写。先是“蹒跚复蹒跚”,使我们仿佛看到饱受反动派酷刑摧残的作者,正迈着蹒跚的步履一步一步向我们眼前走来,形象变得如此清晰而又鲜活。紧接着一句“镣声何铿锵”又使我们耳中仿佛传来了作者脚上的长镣随着他每一步艰难的行进,拖在地上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是如此凄厉而又响亮,鼓荡着我们的耳膜,震颤了我们的心灵。一股强烈的悲愤之情不禁涌上心头。而这种悲愤不久即被油然而生的敬佩所替代。这强烈的感情冲突皆源于作者下面的诗句“志气愈轩昂”。长镣虽然锁住了他的双脚,使他的脚步蹒跚,但并没有使他高贵的灵魂变得猥琐,他的眼中充满了自信和骄傲,流露出一股凛然的正气。
在诗句中作者对围观的“市人”的神态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也从远到近再及自身作了三个层次的描绘。作者对周围“市人”神态和自己内心活动作了对比的描写。远处是“市人争瞩目”,市人围观的是一个带镣而行的囚徒。但“我心无愧怍”,“我”的泰然与市人的争相瞩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处是“市人皆惊讶”,市人惊讶的是一个囚徒带镣而行竟然毫无愧怍,“我”却在这种惊讶中愈显“安详”。这种无愧和安详皆源于作者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革命者为大义而赴危难无所可惧。心中无私自然无愧。
在前面诗句的层层铺垫下,诗人最后写出了“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慷慨之语。使全诗的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
作者简介
刘伯坚(1895-1935年),四川省平昌人。1920年赴欧,在比利时、巴黎勤工俭学,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被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他在苏联接待冯玉祥,并受其邀,回国参加了西北军。1927年,冯玉祥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再度赴苏,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1年,刘伯坚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其间成功策反被蒋介石收编调到江西“剿共”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使该部
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的该部队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红军主力长征,刘伯坚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初,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受伤被俘。3月21日被敌人杀害。
参考资料
带镣行.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13:33
目录
概述
诗词原文
注释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