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足迹
201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奋斗的足迹》是201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国贤。
作者简介
郑国贤,福建莆田人,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报告文学《漂泊的家园》《林兰英院士》《红与蓝》《闽商十二家》《追逐太阳》《男儿脚下有黄金》,散文《夜望壶山》《兰溪鼓韵》《木兰出海》《鲁迅韵鼻子》。长篇历史小说《蔡襄》等,作品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多次获福建省文学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
书本目录
序 孙钧
第一章 “界外”
第二章 省立高工
第三章 枪声依旧惊心
第四章 “埭头禹”
第五章 革命军人的爱情
第六章 普陀山碉堡
第七章 好读书
第八章 并无先进经验
第九章 为许世友安装空调机
第十章 柴书林“十不怕”
第十一章 独立营营长
第十二章 社会关系
第十三章 上海是一部大书
第十四章 “深挖洞”现场
第十五章 人防办副主任
第十六章 “鸳鸯楼”
第十七章 “谢敬通你真大胆”
第十八章 上海“闹地震”
第十九章 太平洋上空历险记
第二十章 任豫苏的口述
第二十一章 埃米丽的叙说
第二十二章 美国华人
第二十三章 创建三维公司
第二十四章 进军地铁市场
第二十五章 望向明天的目光
第二十六章 女儿与孙子们
后记一
后记二
精彩书摘
《奋斗的足迹:莆田人 谢敬通》:
故乡是美丽的。
许多文章都是这样开头的。我与传主谢敬通有一个共同的故乡——埭头,但这一次,我颇费一番踌躇,我确实没有勇气说:我的故乡是美丽的。
互联网上曾经因为“魏则西事件”,掀起了一场针对莆田商帮的舆论大风波,网民都说:即使在福建,莆田都是福州下面的小城市,都排不上名次,如果不是遍布天下的莆田商人,谁能知道莆田这个地方!
网民普遍较年轻,其实他们的父辈都知道,莆田是一个文献名邦,历史上,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襄,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以及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都是莆田人。莆田还出过20世纪50年代突破重重阻碍从美国归来参与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女科学家林兰英,她是“文革”期间手抄本《归来》的女主人公;20世纪70年代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告御状”反映知青上山下乡“开后门”的李庆霖老师;素有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其传统代表剧目《琴桃》、《春江》,以及20世纪80年代几度走红大江南北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和《状元与乞丐》等曾经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
在被全国网民认为没有什么名气的莆田,我的家乡埭头,名气更小。如果硬要说它有什么名气的话,那也是恶名或贫贱之名。我20世纪80年代初进莆田城时,邻居女人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界外人”。女人说:“你一个大学生,用不着这么自卑自贱!”我大为惊愕,我回答说:“我这是自傲和自信呀!”
埭头就属于“界外”,而且经常被称为“界外底”(比界外更差的地方)。
福建莆田沿海地区史称“界外”。“界外”之名来自清初莆田的“迁界”政策。祖籍莆田的郑成功于1647年(清顺治四年)海上起兵抗清,至1661年,郑成功部控制了莆田沿海的南日、湄洲诸岛。清廷为阻隔沿海居民与郑部的来往,困死郑部,于1662年下“截界”令,强迫居民内迁,沿海核定新界线并筑界墙,每隔五里即筑一石寨,在“界外”实行坚壁清野政策。直至1680年,莆田沿海诸岛方为清军收复。康熙二十年(1683年),台湾纳入大清版图,莆田沿海复界。
关于“界外”的解释出自《莆田县志》,是从中山大学教授吴重庆《孙村的路》一书中转引的。他在书中解释说:
虽然“界墙”之存不过二十年,但“界外”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并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地方性歧视的代名词。在莆田城里及平原地区的居民看来,“界外”意味着边缘、落后、贫穷、愚昧、粗鲁。不过近二十年来,“界外”也渐渐在去“污名化”。“你们界外人能闯,有钱”,这是莆田城里及平原地区居民对“界外”作出的史无前例的正面评价。从城里人口里说出的对“界外”的这一貌似不经意的逆转性评价的背后,是“界外”人手胼足胝的“突围”和翻身。
城里人对“界外”的评价,其实大部分符合事实。埭头所在的“界外”,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缘,也是经济、文化及社会意义上的边缘。“界外”实属传统所谓的“化外之区”。
谢敬通介绍上海三维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的业务,其中最具形象指标的是公司承接的地铁和市政监理业务,它涉及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福州、厦门、宁波、杭州、上海、徐州、无锡、南京、合肥、芜湖、太原、青岛、北京、大连、兰州、深圳、海口、三亚、长沙、武汉、乌鲁木齐……他说:有些大城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缘故,所以上海三维公司根本就挤不进去,要不到自己的业务。
与这些城市相比,莆田和埭头当然是小地方了。但地方小,人不能小,尤其是胸怀不能小,视野不能小。做到这些,除了站得高,看得远,还得迈开双腿,走出家乡。
套用古人的话,就是:地瘦栽松柏,家贫走天下。
走遍天下的谢敬通用平静的口吻款款深情地追溯故乡和远去的先人。
印象最深的是祖母。祖母在他5岁时去世,留在他童年记忆里的印象祖母是一个70出头老妇的模样。从他记事起,奶奶已不下地劳动了,专门在家照看孩子……她22岁那年,身患肺痨病多年的丈夫撒手归西,把一个5岁、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丢给了她……刚强的女人没有在厄运面前瘫下来,她没有原地不动死守在谢家。在掩埋了丈夫之后,她用箩筐挑着两个儿子,锁了家门,踏上了西去东峤诸林的路,投靠娘家。女人一心只想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这是她一生的希望。
……
前言
我与谢敬通先生从相识、相知到成为挚友和至交完全是由于缘分。1978年10月,我应上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的邀约,参加了由上海市计委、建委、工业设计院、民用设计院、市政设计院、轻工设计院、第九设计院、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有关单位总工程师、研究员和教授们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会议,会上,大家群策群力,分析研究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市人防工程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讲科学、不要设计、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工艺规程、不顾工程质量的种种乱象。通过几天的会议,大家统一了思想,分析了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出了解决办法,并建议由市人防办成立的科研设计院,负责制定标准图纸和人防工程设计基本要求,发给各单位参照执行,规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工程,一律不许开工。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上海市人防工作得到了迅速改观,在全国人防工作的评比排名中,上海市从原来的全国排名倒数第二,跃进到全国排名第一名。1978年,上海市人防办公室聘请我担任工程技术顾问。当时我是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我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尽管工作繁忙,但我仍尽量抽出时间参加上海市人防技术咨询工作,协助完成了多处人防样板工程的建设。在工作中,我与谢敬通先生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对他也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知道他来上海之前,曾长期从事过许多重要的国防工程建设工作,还曾在职攻读过同济大学地下工程专业,这也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彼此之间的亲近感。
1992年夏,谢敬通先生经上海市民防办委任筹建上海三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并任公司总经理,1995年,上海三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改名为上海三维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公司资质升为甲级,服务范围面向全国,我又被上海三维工程建设咨询公司邀请担任公司技术顾问。就在我被邀请为工程技术顾问的这些年里,我对谢敬通先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亲眼目睹谢敬通先生以身作则带领公司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全体员工艰苦创业的动人情景,从他的一举一动中,我对他获得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头脑清醒,作风严谨,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技术讲规矩,对质量严要求,讲究工作效率,提倡无私奉献,说他是一位优秀的科技工程人员和出色的国家管理干部,完全当之无愧!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年龄都大了,2014年谢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我本人一直在职,国家不让我们退休,现在是“离休在职”。这次他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传记写序我很乐以从命。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出版前的书稿,知道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为国家、为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贡献,特别是他退休之后,心系家乡福建莆田教育事业,慷慨无私地为家乡教育捐款,资助家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颗爱心,尤为令人敬佩!今天,谢老虽年近九旬,却仍像一个朝气蓬勃、热情如火的年轻人,时刻想着为他人、为社会做点实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们,一定能从阅读这本书里,学习谢老的高尚品质和待人做事的踏实风格,心怀祖国,严以律己的精神,吸取其有益的营养。是为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19:47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书本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