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
徐则臣著长篇小说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年。
内容简介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的徐则臣自小就生活在河流的环绕中,对河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初中时,徐则臣前往镇上读书,学校门口便是一条运河。一到冬天,学校自来水管结冰封冻,大家就端着脸盆拿着牙刷往校门口跑,在运河边刷牙洗脸。初中三年,运河也一直是孩子们游玩的乐园。
后来徐则臣在淮安工作,离工作地大约一刻钟路程的地方就是京杭大运河。和运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徐则臣也不自觉地把运河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介绍:“今年(2018年)是我写作的第22年,大概有20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写京杭大运河,它一直是我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随着对这条河的了解越来越多,觉得到了可以把这条河作为主角来写的时候,就开始动手创作《北上》了。”
徐则臣在开始动笔时发现,能够“等”到运河这样一个题材浮出水面,只是写作的第一步。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细节呈现出它的特征、它的历史感、它的伟大,是小说家该干的事。接下来的四五年里,他不停地看书,不停地走。看了六七十本专业书籍,运河沿线从南到北1797公里,走了不止一遍。很多河路在历史上无数次改道,一条河经过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征,中国地势北高南低,运河的水却一直往上走,“当时我想当然觉得,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北上》由此而得名。
人物介绍
小马可·波罗
故事“1901年北上”的主人公,本名保罗·迪马克,意大利人。为了寻找失踪的弟弟,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中国沿运河北上。他和谢平遥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小波罗以马可·波罗为偶像,立志研究大运河,对中国文化和风物无比热爱,性格随和、开朗,但欧洲人傲慢和优越感的小尾巴总是夹不紧,一不留心就露出来。将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视作知己的谢平遥,是一百多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寻亲不遇,却在临终前的礼物送托中,埋下了若干颗故事的种子。
谢平遥
知识分子,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
邵秉义
“2012年,鸬鹚与罗盘”的主人公,他在位于山东济宁的运河边上度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他是邵常来的曾孙,故事围绕邵秉义的儿子邵星池的婚礼而展开。
谢望和
第三个故事“2014年,大河谭”的主人公,电视台节目策划人,他准备策划介绍大运河的电视栏目《大河谭》,他的先祖是谢平遥。
周海阔
第四个故事“2014年,小博物馆之歌”的主人公,他在大运河沿岸建起几家名为“小博物馆”的连锁民营客栈,他的祖先便是船老大老夏的二徒弟周义彦,故事围绕他收购邵星池的罗盘而展开。
马福德
第五个故事“1900-1934年,沉默者说”的主人公是Fedele Di Marco(费德尔·迪马克),中文名字叫马福德,他是小波罗的亲弟弟,因参加八国联军而来到中国,作战时受了伤,瘸了一条腿,而在腿伤尚未痊愈时,他便因追求心仪的中国姑娘秦如玉而逃离部队,然后两人弄了一条船以逃离义和拳民的追杀,后来两人在通州段的运河滩上成家立业、生养后代,直至抗战期间,因妻子秦如玉被日军豢养的狼狗咬死,为报此仇,他孤身一人闯入日本兵营,杀死几个鬼子后,自己也毙命了。
胡念之
第六个故事“2014年,在门外等你”的主人公,考古学家,他的母亲马思艺(曾用名为“马思意”)正是意大利人马福德的亲孙女,故事围绕大运河济宁段的考古发现而展开。而“2014年6月,一封信”的主人公仍是电视栏目《大河谭》策划人谢望和,他与邵秉义、周海阔、胡念之等人齐聚于小博物馆客栈,他们发现了一封信,而这封信正是意大利人马福德1900年7月写的,它被作者放在开头作为引子。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历史意义
这部小说的核心和关键当然是运河和它的百年历史。诚然,这部小说从一开头就有为运河写史的架势——这一运河的历史和现实联系着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变迁,——且表现出同作者此前同类小说的诸多不同之处,但这只是背景或者说远景。即是说,这一小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替结构中确实呈现出某种民族国家寓言的意味,但这只是表面或浅层。其更深层的意味则在于以此作为背景,作者想在这一背景下,凸显运河和人的关系,借此写出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超越民族和种族之上的感情。这种对关系的表现,使得徐则臣能够突破民族国家的寓言的写作,而上升到一个普遍性的高度。这集中体现在意大利人小波罗和马福德两兄弟对运河的热爱上。这里面,既包含了家乡的热爱——中国的运河让他们想到威尼斯和故乡,——对他们的祖先马可·波罗的追思,也包括了对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更包含了关于“人类共同体”的思考。这是超越民族国家之上的关于“人”和自然的命题。在这当中,当然包含了关于中华民族的寓言,但更关乎民族国家之上的“人学”命题。
即是说,它不仅仅是“民族秘史”,它更象征一种“人类共同体”:在这条河上发生的故事,不仅是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故事,更是作为“人”的存在形态的故事。在某个关键点上,比如说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人侵中国”这样的时刻,国族身份具有其浓烈的政治内涵,但就是这样的时刻,国族性及其区分也只是相对的,就像马福德和如玉的关系,他们是两个国家的青年男女的关系,更是超越国族意义上的爱情关系。他们之间的爱,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意义,所以马福德最后会为了如玉,而与日本人同归于尽。
对大运河的赞美
小说紧扣主题进行角色定位与塑造。它的主题是对大运河的赞美,它通过小波罗、马福德两兄弟对大运河的喜爱,以及都为大运河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进行侧面讴歌,因而能够契合主题;而邵秉义、谢望和、周海阔、胡念之对大运河更是情有独锺,他们中有的在大运河上生活了一辈子,有的愿意为大运河制作宣传片,有的自费建造小博物馆和连锁民宿客栈以吸引游客来大运河游玩与吃住,有的为大运河的文化考古和文物发掘不辞辛劳,甚至包括次要人物孙宴临、马思艺等人都对大运河喜爱有加,因而这些正面人物的故事和命运都捆绑在大运河上,因此可以说,作者在对小说进行整体构思和六个故事集群进行分工配合时,是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角色定位与角色塑造的。
艺术特色
结构
整部《北上》在情节上呈现出一种焰火结构。焰火在空中炸开之后的形态是具有整体性的、同时也是发散性的,有无数光点散在夜空,在小说里面爆发的这一瞬,其实是有迹可寻的,很具体,就是小波罗死在船上的那一个瞬间。在那时候,他把自己随身带的东西分发出去,每个人领到一个礼物,这个情节细节变成整部小说后面那么多人物、那么多故事线头最终得以接续起来的核心关节。比如孙过程,他拿到的是相机,他的后代再次将镜头对准运河上的人和事。邵常来得到罗盘,他的后辈就是跑船的。
另一方面是形式结构。从目录和小标题就能看出来,《北上》的时空在不断的摇摆,从南方到北方不断切换,尤其从1900年到2012年、2014年,始终不断切换。这种交叉安放叙述的设计是有匠心的。读者知道这个故事涉及到的人很多,它的空间也很大,尤其时间跨度那么长,中间还有漫长的空白期,如何在完整故事的前提下消弭这种难度,或者说不让这些把故事切碎?则臣老师找到这个方式蛮好的,他用结构形式上的交叉换位,让小说的节奏像船一样摇晃起来。它的时空板块不断切换、不断来回穿插,有详有略,又有内在的节奏感,这也是他面对难度叙事的一个处理方式。
《北上》结构宏大,讲述了跨越百年的运河与人的故事。为了讲好大运河的故事,探讨大运河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作者通过奇妙构思,频繁切换叙述视角,通过古今中外不同的人物视点去观察运河,并且运用叙述分层的方式展开叙述,多角度展现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运河与人。在叙述分层中,每一个叙述层次都有其各自的叙述者。《北上》的主叙述层通过上帝视角的全知全能叙述者和谢平遥的有限视角讲述故事,叙述保罗·迪马克一行人沿运河北上以及一路上经历的种种波折。小说的次叙述层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者是主叙述层中提到的保罗·迪马克的弟弟马福德,叙述了马福德即“我”在中国经历战争,遇到爱情的故事。小说的超叙述层,叙述了作为谢平遥的后代谢望和为筹备“大河谭”所做的努力以及在“小博物馆”中的发现,“小博物馆”中发现意大利文的罗盘、信件以及一些船上器具,这些全部与意大利青年保罗·迪马克和他的弟弟马福德有关,全文由此线索展开叙述。
作品影响
获得荣誉
2019年4月,《北上》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文学艺术类图书。6月21日,入选2018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8月16日,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19日,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0年5月22日,获“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衍生作品
2023年, 由爱奇艺、启蒙影业、江苏文投出品的电视剧《北上》在江苏正式开机。
翻译
2022年,11月18日下午,北京出版集团与泰国红山出版有限公司共同连线举办《平安批》泰文版翻译出版启动仪式暨版权签约发布会,签署《北上》等泰文版版权输出协议。
作品评价
茅盾文学奖颁奖词:在《北上》中,徐则臣以独出心裁的叙事技法为大运河立传。在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中,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命运、追寻与梦想次第展开,并最终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
作家曹文轩:“《北上》写的是一条蜿蜒中国南北的大河,写它很容易就会顺流而下,按河流的流淌方式写成一条河的架构。《北上》却让人尤为惊喜,它的结构很特别,作者如同骑在马背上,这匹马并非朝着一个方向、顺着一条直线一路向前,而是在一个状态里,不时调转马头,在多个时间段里头来回奔跑。正是这种别出心裁的构架,让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沧桑,读出了人世无常却有常的感叹以及人世间永恒的悲欢离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北上》其实用一条运河将不同时空里的故事串到了一起,奇迹般地沟通了古与今、中与外。如此来看,大运河作为中国的一面镜子,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它既在传统与现代的意义上,见证了一个古老国度的现代变迁,也在中国与世界的维度中,哺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这或许正是《北上》经由“运河上的中国”,通过讲述时间与河流的秘密,展现我们的“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
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林荣:我认为如果在《北上》的主题、文化、价值伦理层面要给它最简单的概括,就是“和解之书”,是则臣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处当下生活的和解,是中国“70后”一代作家和时代、文学的和解。
浙江大学教授翟业军:《北上》绕开大运河史上许多重要人物,因为这些人物拥有编织故事的潜能,在运河面前,精巧的故事编织反而显出格局之小。
作家文珍:则臣师兄的小说如果有一些让我觉得有点遗憾的地方,可能缺少了某种绝对的逻辑,你知道运河破坏在时间河流中,它作为真实的河流,有没有一个定居者,有没有一个不断被改变生活的定居者?这里所有人都是外来者,外来的目光交错。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徐则臣,作家。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青云谷童话》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同名短篇小说集获“2016中国好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六届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1 17:1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