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⑴,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词句注释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作者
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初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曾留学欧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并参与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诗风纤浓委婉,大都咏叹爱情与梦幻,在艺术形式上对新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欧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由于徐志摩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诗文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通常的说法是,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节诗中所谓的轻轻的来和走,正说明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第二节诗实际上只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但诗人却写得那样鲜明,那样甜蜜,那样美丽而且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实际上只是写康河里的水草。“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正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的恋情。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四节诗中所谓的“榆荫下的一潭”,即是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是一个非常清凉的地方,诗人过去读书时常在那里乘凉,遐想。那里明明是一潭清泉,但诗人偏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因为第四节写到了梦,于是诗人在第五节中很自然地转到了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五节诗是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第七节诗中“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在诗的末尾,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誉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舞”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无法调合的事物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则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颖而独特,氛围清新而优美。诗中的情感,似“云”飘逸,似“柳”柔细,似“水”清莹。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星辉都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好。康河曾见证过徐志摩的一段美好时光,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染着情感,情景交融,才可能表现出“志摩式”的洒脱与无奈。
此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迭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般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自己去领会。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思想情感
诗人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浸透在诗句里,诗句描写由梦幻走向现实,而自己只能在“沉默”中与康桥融为一体,渗透着淡淡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对理想的坚守和对现实的无奈。
艺术特色
韵律和谐
该诗篇每节诗歌偶句押韵,每行诗由三个音节组成,音节或由二字尺、三字尺,或由一字尺、四字尺组成,节奏如同撑船的人缓缓行进,极富音乐美。
色彩辞藻运用
诗中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辞藻,营造出油画般的意境,具有色彩美。
结构整饬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且字数相当,但在整齐中富于变化,极具建筑美。这首诗意象新颖、比喻奇警,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作品评价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这里出现了一个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性的矛盾:既是美好的,值得大声歌唱的,但是,又是不能唱的:“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因为,这是个人独享的。这雄辩地表明了这是诗人的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这种自我欣赏,有个重大的特点,是秘密的,不能和任何人共享的。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轻轻、悄悄,不是为了惊动校园,而是相反,他强调的是,校园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忆自己的秘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种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无声是一种美妙的、幸福的音乐。(《再谈“还原”分析方法——以〈再别康桥〉为例》)
清华大学教授蓝棣之:“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人的洒脱,他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说一片云彩也不要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下册)
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谢克强: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所长曹万生:徐志摩《再别康桥》美得蚀骨:意境谐融,音韵圆润,情感断肠,情与境谐到极致,离情浓得化不开。(《复调交响:爱与自由的离情——再读〈再别康桥〉》)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霍秀全:《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诗中理想主义的情感表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二是对当年爱情挫折的追述。(《理想主义的深情告白——漫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后世纪念
作为纪念,剑桥大学国王学院2008年把刻有《再别康桥》的诗碑竖立于康河畔。
2015年,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创立,是英国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
2018年8月10日,坐落于徐志摩诗碑旁的“徐志摩花园”在第四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上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剑桥大学历史上第一座修建在校园内的中式花园。国王学院首席园艺师史蒂芬·科格希尔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道教和佛教理念,花园中央是以黑白石子砌成的阴阳图案,一条刻有《再别康桥》中英文诗文的小径从“阴”“阳”中穿过。英文诗的雕刻出自英国雕刻家蒂姆·乔克之手,中文诗则由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艺术家姜宝林和书法家刘正成等书写。
2021年,剑桥一百周年之际,中英文著作《剑桥大学徐志摩花园》出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0:5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