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奸》是
方之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79年第3期《
北京文艺》,同年10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榆面商人田玉堂生意正兴隆,他交游广阔,手脚大方,在唐河一带颇有名气。此时唐河一带闹起了共产党,为首的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财主家大少爷、法政大学学生严家驹。国民党中央政府西迁后,严家驹与几个穷教员在家乡拉起队伍打鬼子。不久,这支队伍改编为新四军的唐河支队,上级派来了一批骨干,一个被称为“黄老虎”的老红军任司令员兼政委,严家驹担任副职。严家驹将自家的几十亩良田和作坊的产“共”了,买了枪弹,自己则改名为“严赤”。田老板自吹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然而像严赤这样的人物他却连做梦也未梦见过。他决定暂时不做生意了。一天,黄司令员与严赤将他请去,他们对他讲了一番抗日的道理,鼓励他继续做生意,并帮部队到江南办药。就这样,田老板又戴上礼帽跑起生意来了,他果然从上海买来了不少西药,支队也果然一粒不少地付给了小麦——其中有不少便是从严赤家里“共”出来的。田玉堂的一个远房后辈田有信原先在一家粮行当伙计,粮行关门后回到田庄无事可做,常到田玉堂处打杂跑腿,并向田玉堂表露要找个合适的抗日工作做。田玉堂心中有数,只等合适机会。
1942年春天,支队遭日军包围,严赤带部队跳到外线将敌人引走,以此保护根据地人民。严赤的妻子杨曙有个4岁的孩子,现又怀孕了,黑天过封锁沟时不慎摔跤,无法再跟部队行动了,黄司令员带她到田玉堂家隐蔽,并想找个医生看看。田玉堂很是为难,最后决定乘去江南贩榆面的机会将杨曙带到那里躲避和求医。一路上田玉堂与杨曙约定以表兄妹相称,田有信自告奋勇伴随护送。田玉堂揣着伪县长的亲笔信和高邮湖大土匪头子的名片,一路没有留难。船到镇江码头时却遇到了一个非常情况。本来,田玉堂与码头上的一个伪警官有交情,嘴一歪便能上岸。可这时伪警官却调走了,换了几个凶神恶煞的日本人,挨个儿检查上岸旅客的证件。杨曙没有良民证,根本没法上岸。田玉堂见此状便断然独自一人上岸找了另外一个朋友——日本人的一个翻译。一见面,田玉堂便称自己表妹的良民证被小孩玩丢了,这个翻译二话没说,与田老板一同来到码头上。翻译抱起杨曙的孩子,走到鬼子岗哨前与鬼子咕噜起来,孩子却吓得哭了起来,一个鬼子送给孩子一颗糖,竟轻松地放他们通过了。田有信送他们上岸后就回“家”报信去了。田玉堂与杨曙母子则来到仁慈医院找曹约翰大夫,曹是田玉堂的二婶收养的孤儿,因为从小在美国人办的医院里长大,皈依了洋上帝,并成了外科大夫,战火烧近时,美国人撤走了,把医院委托给曹约翰代管。杨曙便在曹大夫的病房内住下了。3天后,医院内发生了日本人的便衣队搔扰事件,为首的是严赤的堂弟严家忠,此人认识杨曙。杨曙意识到此时此地的危险性,便让田五堂送她回唐河,田老板想到杨曙的病情很重,坚决不肯答应。当晚他与曹大夫夫妇“摊牌”,将杨曙的真实身分告诉了他们,并要他们竭尽全力保护她。曹大夫决定将杨曙安置在自己的宿舍楼内。经杨曙细细的盘问,田玉堂只得说出了真情。杨曙以房内窗台上的一盆水仙花作为暗号,如果花盆不在了,就说明有危险,田玉堂就应赶紧离开。从此田玉堂的心就悬在那个水仙花盆上,每天要去偷眼望几次花盆是否还在。十多天以后杨曙终于出院了,田玉堂与她一起回到了唐河根据地,受到了两位司令员的热情接风,田玉堂乘机也拉来了田有信,从此田有信也参加了工作。当年杨曙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小仙。
20多年后,小仙成了一名演员,严赤在某地任装甲兵司令员,杨曙是当地的轻工业局局长。黄司令员则是一个省的军区司令员,曹约翰夫妇都是省人民医院的名医,田有信当上了副县长,田玉堂得到了改造,成了蚊香厂的副厂长,还是政协委员,严家忠迟迟方被揪出,判了无期徒刑,在押劳动。“文革”开始后,严赤夫妇因为有反对林彪和江青的言论受到猛烈的批斗和审查,“外调”到了田玉堂那里,专案组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地要田玉堂揭发交代1942年带杨曙去镇江的“目的”和“详情”,并向田玉堂提示许多“可疑的”细节,一连几天几夜他们对田玉堂搞逼供信。田玉堂受尽辱骂、殴打和酷刑,始终未做假供词,最后被戴上富农帽子和定为有“严重特务内奸嫌疑”,押回原籍管制劳动。不久,县革委会成立了,田有信成了第一把手,田玉堂万分高兴,他自认为田有信完全了解他的苦情,而且会照应自己。不久,林彪死了,田玉堂更觉有希望了,他找到田有信,开口就向他诉苦,田有信却以“在家不谈公事”为由坚拒田玉堂。田玉堂一次又一次地上机关谈“公事”,却遭到大门口的挡驾,后来还被公安部门认为是“乱说乱动”,“聚众闹事”,并被押到水利工地巡回批斗。原来,在找田玉堂之前,“专案组”曾先找了田有信,在长谈了两夜之后,田有信谈出了当年镇江之行的“可疑之处”,对方听了如获至宝,他们按图索骥,提审了严家忠,攻下了曹约翰,然后才找到田玉堂。就这样,曹大夫疯了,他的妻子自杀了,严赤夫妇生死不明,而田有信却荣任了县革委会第一把手。直到1977年黄司令员的名字见报,田有信才想起应将田玉堂作为积案处理,但田玉堂却不愿接受,他要求彻底平反。第二年春天,黄司令员和小仙来到阔别多年的唐河旧地,田有信赶去看他们,黄司令员告诉他严赤在“文革”中被整死,杨曙则被踩断了背脊骨,并向他问起怎样落实田玉堂的政策。黄司令员认为,以往的田老板是个“路路通”的资产阶级,可他的心是向着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没有通林彪、“四人帮”,比起某些共产党员来他要干净得多。黄司令员来到田庄看望田玉堂,并于当天将他送到医院治伤。
创作背景
创作源起
1976年初,方之参加了淮阴地区宣传部成立的写作组,与某公社武装部长王益山等人一起搜集资料编写当地民兵斗争故事。由于政治形势突变,该写作组于同年4月解散。1978年5月,方之再次邀请王益继续整理“挺进支队”的事迹。此次编写组工作中,方之一边完成搜集革命事迹的任务,一边根据搜集到的材料构思自己的小说。编写组成员孙超给方之讲了一个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出过力而在“文革”中被批斗的爱国商人的故事。方之感到这正是他要找的创作题材。于是,他找到那位名叫韩兰田的商人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来,方之将韩兰田在抗日战争期间掩护数位新四军家属的事迹进行揉合,创作出了小说《内奸》。
出版过程
该小说的发表过程经过了几番曲折。最初,《上海文学》的编辑向方之约稿,但收稿后却久不刊出。后来,该编辑将方之的稿子转给《收获》杂志。但《收获》杂志以小说主人公“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作品“不大象小说的写法”等理由退稿。1978年底,在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上,《北京文艺》编辑章德宁在会上向作家们约稿,王蒙向他推荐了方之的小说《内奸》。章德宁看过后,又交给杂志小说组长赵金九看,再转给主编李清泉。他们觉得小说应该发表。在经过修改后,小说于1979年在《北京文艺》刊出。
人物介绍
田玉堂
专营榆面的商人,到处跑买卖,交游广阔,手脚大方,在唐河一带颇有名气,与各方势力都有瓜葛,是名副其实的“路路通”。他表面上爱吹爱炫,不干不净,内里却正直、善良,有情有义,凭着做人的良心,在战争年代保护了新四军副司令严赤的妻子;在“文革”的动乱岁月,他受尽酷刑,但始终不肯做伪证陷害“真正的共产党”黄司令和严赤夫妇。
田有信
田玉堂的远房后辈,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只要私利需要,他可以背叛任何人。年轻时他当过粮行伙计,靠田玉堂的引荐,认识了黄、严两位司令,并参加革命工作。至“文革”时,他已经当上县委常委和副县长。在酝酿“三结合”班子时,为了取得“造反派”信任,他写下诬陷材料,从而坐上县革委会主任的宝座。
严赤
原名严家驹,是唐河一带赫赫有名的财主家的大少爷、法政大学学生。在国民党中央政府西迁后,他与几个穷教员在家乡拉起队伍打日本鬼子,后来改编为新四军的唐河支队,担任副司令。他将自家的良田和作坊都贡献出来买枪弹,自己也改名“严赤”。解放后,他在某地任装甲兵司令,“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黄司令
新四军唐河支队的司令,老红军出身。他性如烈火,人称“黄老虎”,而且脸上有一道半指宽的刀疤,长相连鬼看了都害怕,但其实为人爽气,待人和气。他与严赤的言行令田玉堂折服,使这位榆面商人甘心为共产党冒险。
杨曙
严赤的妻子,在新四军搞政工工作,深明大义,临危不惧,敏锐机智,沉着冷静。在战斗紧张时刻,快临产的她受了伤,无法跟上大部队,黄司令托田玉堂掩护她到江南就医。在“文革”中,因为反对林彪、“四人帮”,她和丈夫严赤遭到迫害,背脊骨被踩断。
曹约翰
田玉堂二婶收养的孤儿,从小在美国人办的医院里长大,信了上帝,并成为外科医生。在田玉堂恳求下,他决定冒险保护新四军干部杨曙。解放后,他成为省人民医院的名医。在“文革”中,他被来调查严赤的林彪爪牙迫害以致精神失常。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内奸”本是个充满政治意识形态和党派色彩的名词,在中国现代复杂的政治斗争历史中,它的所指往往随着党派立场和时势的变迁而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内奸》中所叙述的老干部在“文革”中被诬为“内奸”终而昭雪的故事和背景,并没有越出四十年党史斗争的范畴,与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作品的题材也并无多大的差别,但作者所选取的叙述视角却是相当独特的。
作品以“不干不净,好吹好炫”、经历复杂的商人田玉堂为主人公,通过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和生动的场面,在与各色各样共产党人的对照中,揭示了“内奸”这一命名下的复杂内涵,体现了作者对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中国历史的深刻而又别具特色的思考。田玉堂作为普通商人,为共产党做事,是出于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和对这个组织的朴素的好感,他不曾出于信仰而把全身心交给组织,对于真正的共产党人而言,他始终是“同路人”。他从惧怕、远离共产党,到同情、钦佩,最终参与共产党人的事业,都是出于普通百姓的良知。但具有悲喜剧意味的是:他正是以其特有的甚至有点软弱的方式,不仅保护了自己人格的完整,抵制了极左政治路线和政治阴谋者的行径,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黄司令员、严赤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救命恩人,更与像田有信这样在“干干净净”的白大褂底下精心掩盖着私利的“共产党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小说没有从正面展示和探问“文革”的悲剧及其历史成因,而是以一个胆小、谨慎、四面逢迎的普通人的悲哀、痛苦来折射时代悲剧,田玉堂的悲剧不会激起大悲大恸,而是引发一股淡淡的苦涩,使人感到普通人的美好与卑微,勾起人们深深的隐痛。
艺术特色
叙事特点
小说采用了中国古典话本小说的“说话”方法,一开始便提挈出故事延续的时间和涉及的人物。然后慢慢道来,脉络清晰,娓娓动听。作者不是孤立地描写环境、事件和人物,也不对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和对话做静止的刻画,而是以田玉堂的遭遇为主线,在四十年的历史中选取两个传奇式事件,让许多人物纠缠在一起,在波澜起伏、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故事发展中刻画人物、表现时代。同时,故事的传奇性和作品所采取的独特的叙述语言有关,小说土腔土调的叙述语言与叙述结构、叙述方式相得益彰。
讽刺手法
小说的辛辣讽刺不仅表现在让讽刺对象自我嘲弄,自相矛盾,比如将田有信的圣洁言辞与卑劣的行径相互对照,更重要地体现在对人物和情节的把握与安排上。精通买卖、好吹好炫的商人田玉堂本是一个具有民间喜剧色彩的人物。他惯于随机应变,真真假假,但作者却从这个人物身上发掘出悲剧性讽剌意味。田玉堂本来不了解共产党,后来在黄、严两位共产党人的感化下叹服了,为之冒风险出力气,到头来被当成“内奸”;他当年好吹好炫时倒没有被坏人看待,“文革”中他本着良心,不吹不炫,老老实实时,却反而遭痛打。时代历史的内涵在田玉堂这个民间人物眼中,与“好人落难,小人得志”和世事变幻的沧桑感叹相结合,获得了独特的讽刺效果。
作品影响
1980年,该小说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小说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并出版。
作品评价
南京大学教授
董健:《内奸》是一篇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独创性的优秀作品。它的深刻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对田老板这个人物的成功描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突破和创造。
作者简介
原名韩建国。祖籍湖南湘潭,生长在南京。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读中学时投身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解放时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主动参加农村土改运动并在南京市郊和团市委担任共青团领导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表第一篇小说《兄弟团圆》,接着有多篇作品问世。小说多取材与土改运动和合作社运动。1957年后在江苏省文联、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与创办文学社团“探求者”受到错误批判。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出山》等较有影响的小说。“文革”开始后不断受到打击,长期在农村劳动。1977年回到南京,由50年代对生活的热情歌颂转向对现实的冷静思考,倡导“防癌文学”,这时创作了《内奸》产生教大影响。由于过早病逝,他有许多成熟的构思没有形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