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阿莎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毗邻地区的民间文学
仰阿莎,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毗邻地区的民间文学、苗族长篇叙事歌,长达万余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苗族最长的叙事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仰阿莎的原始形态是一则天象成因的解释性神话,它解释月出日落和日月蚀的成因。后来加入了一个女性仰阿莎,发展成为苗族“贾理”中典型的争妻案例,以后又演化成神话叙事歌。
“仰阿莎”的苗语是“清水姑娘”,水本来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由水到夜晚形成露水白天又蒸发的现象,这与日月活动关系密切的自然现象,激发了苗族先民的想象,加入了苗族的伦理观便发挥成为爱情故事。
苗族没有文字,《仰阿莎》只依靠在山野田间的传唱传承,不同的歌者不断加入自己的诠释,使其版本众多。其叙述的故事梗概基本一致,但细节各有千秋,且烙印着历史的传变。据说清以前的《仰阿莎》是以解释天象为主的创世故事,到了清朝则偏重描绘爱情。1958年2月,唐春芳、武略等人搜集整理的汉语版《仰阿莎》发表在文学杂志《山花》上,成为《仰阿莎》的现代范本。
文化特征
故事梗概
《仰阿莎》讲述的是:受天地孕育、在水井中诞生的仰阿莎美丽且善良,她嫁给太阳,但好景不长。太阳重利轻别离,离开仰阿莎到东海去,终年不归。6年的别离让仰阿莎尝尽太阳的薄情,爱上了勤快老实的月亮,与他私奔到天边。太阳得知后大怒,经各方理老调解。最终月亮赔一半江山和三船金、三船银给太阳,才得以与仰阿莎继续幸福生活。他们请天蟾监督盟约,张口以待,谁若反悔就将谁吞噬,自此就有了日食和月食。
主题思想
仰阿莎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的理想,表现了苗族人民为追求理想而斗争的决心。作品以诗体语言讲述仰阿莎、太阳、月亮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在故事情节中得到合理的展开,进而演绎了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成就了苗族神话叙事诗中的美神创造,以及为爱情和婚姻自由而战的女神形象。
艺术特色
《仰阿莎》采用神话的方式,用多种比兴手法,生动、贴切、形象地刻画了仰阿莎是如何从水井中诞生的过程,以及她是如何的美丽无比,是苗族美丽女神的象征,完成了仰阿莎作为苗族美神的形象塑造。
另外,《仰阿莎》在一代代苗家的传唱中,加入了大量的歌师、歌手自己的诠释和创造,使得它的语言具有特色。如“茶泡”“菌子”“瓦檐”这样的形容,来自苗族的日常生活。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仰阿莎》的内容是关于一个热情、善良、智慧,出生在水中里的苗族姑娘的凄美爱情故事。以盘歌形式演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苗族文学史上居于较高的地位,对苗族的歌谣特别是叙事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仰阿莎不同的口头版本有不同的唱法,各版本的演唱曲调与演唱习俗直接相关,这丰富了苗族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仰阿莎也因此被称为苗族“最美的歌”,在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仰阿莎流传面越来越小,能演唱完整仰阿莎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对仰阿莎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保护措施
2012年10月29日至31日,为期3天的黔东南州《仰阿莎》保护传承研讨暨培训会在剑河县召开。  
2018年4 月11日,黔东南州有关部门到黎平县平寨乡纪德村为纪德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仰阿莎”项目传承保护示范村举行授牌仪式。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研究所获得“仰阿莎”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研究所获得“仰阿莎”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后世纪念
2006年,三板溪库区电站大坝建成,坝高185.5米,湖区航道达120千米,形成方圆85平方千米的湖面。三板溪库区定名为仰阿莎湖,成为剑河县一个文化旅游品牌。
2016年11月,“仰阿莎”雕像开工建设。于2017年5月30日建设竣工。该雕像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清水江湖畔,雕像总高8800cm,其中底座高2200cm,雕像身高6600cm,雕像四周拥有8组不锈钢浪花围绕。
主要活动
2007年,仰阿莎神话故事的起源地剑河县举办了第一届“贵州·剑河仰阿莎文化节”。
衍生作品
歌舞剧《仰阿莎》是作家韦文扬根据长诗《仰阿莎》改编创作的,剧本在2005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仰阿莎》歌舞剧在尊重史诗的基础上,大胆虚构和夸张,将黔东南苗族音乐、舞蹈、服饰的美与爱情故事融合在一起,以拟人的手法塑造了苗族美神仰阿莎及太阳、月亮等形象。它是苗族神话叙事长诗的第一次生动展现。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15:5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