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诊
中医望诊中的诊断方法
五色诊是中医望诊中的诊断方法之一,是运用中医五行学说,根据病人机体所表现的青、赤、黄、白、黑不同颜色的变化进行疾病诊断。五色诊在面部望诊中应用最多,故又称面部五色诊。
解读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参伍,决死生之分。”这表明在《内经》时代就已经确立了五色诊法,通过眼睛的观察对五色之间微小的变化进行疾病的诊断。同时注意到五色与五行相应,五色应五脏五时之气,以五色配五脏: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以五色辨别疾病性质:青主风、主惊、主寒、主痛;赤主热;黄主湿、主虚;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等。
中医应用
五色诊法可用于全身如面部、皮肤、爪甲、眼目、舌诊等,通过五行生克关系来推断机体各脏腑的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由于人体面部皮肤五色变化最为突出,而且面部又与五脏经络相应,望之又最为方便,显而易见,故五色诊法在面部望诊应用最为广泛,又称面部五色诊法,在诊断方面主要有以下3点内容:
1、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
《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2、判断疾病寒热虚实。
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现在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淤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淤。
3、用于推断病情。
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我们以“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是指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色诊和脉诊相结合时,《医宗金鉴·四诊心法》“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除此,还要依据色的荣润含蓄和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望诊遵经》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治疗。”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部色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转、泽、夭,分别用于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可以作为参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0 10:56
目录
概述
解读
中医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