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汉语词语
中庸是指儒家道德标准,为历代儒客遵循与推崇之道德标准。中庸又称中用,庸古同用。意为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背景介绍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孔子嫡孙孔伋(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以《中庸》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指定的教科书和官定的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时至今日仍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可见“与天地参”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参考资料
中庸.古诗文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1 01:31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