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华纯、
成荫执导,
黄凯 、
蓝马主演的革命战争片,于1959年上映。
剧情简介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了敌人防守来到大渡河渡口。但大渡河自然条件险恶,数万大军难以通过。后有敌兵追击,前有天险挡路,我军决定要排除万难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渡口,以保大军渡河。红军前卫营不畏艰险、顽强战斗夺下泸定桥,并铺设桥板,使红军大部队安然渡河,继续向大雪山进发。在雪山行进的过程中,天气极为恶劣,许多战士都牺牲在这里,但大雪山还是被红军征服。1935年8月,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大军继续行进。在大渡河战斗中受伤的指导员李有国旧伤复发,情势危急,房东老大爷将自己仅有的一匹马送给了红军。草地行军艰苦异常,首长杀掉了马分给战士们吃,李有国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鼓励着大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红军终于走出草地,战士们一鼓作气打垮了前来袭击的国民党马步芳军队,随后,又迅速突破敌军重兵防守的天险腊子口。1936年12月,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终于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胜利会师,完成了可歌可泣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56年,陈其通创作的话剧《万水千山》获得广泛赞誉,有关方面决定将其拍成电影。这一任务最初下达给北影,指定因成功执导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而被认为擅长革命战争题材的成荫担当。成荫邀约孙谦共同改编,很快写出电影文学剧本,片名为《红军万军》,但连续两稿都没有通过,随后,成荫改拍《上海姑娘》。1958年1月,拍摄《万水千山》的计划又重新启动,经总政治部与文化部商定,由八一厂和北影厂合作拍摄,仍交成荫负责编剧并执导,剧本在《红军万军》基础上修改而成,八一厂派出华纯联合担任导演。
剧本改编
在改编之初,成荫等人曾设想完全忠实于原作,在话剧基础上进行稍作删减,略加外景,半纪录性地拍下来。后来,他考虑到由于电影与话剧的艺术形式的差异,这样一写,就会写成长征,而他们当时没有能力展现长征全貌。考虑再三,主创们决定,把舞台剧中的几个人物的故事有头有尾地连贯起来,反映这些人物在长征中的一段经历。确定这一改编意图后,成荫等人又反复研究剧本、观看演出,为了使人物丰富起来,把舞台剧里的“幕后戏”发掘出来,还进一步研究了长征的历史资料,走访了杨成武等许多参加过长征的将军,了解红军与敌人作战的情况、生活情况甚至身上的装备、过雪山草地的情景等。
进入实际创作阶段,怎么表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原话剧版的第一幕是以二打娄山关为背景展开情节。而对于影片的开头,主创人员原本有两个设想,一是从离开江西开始,突出介绍几个人物,不涉及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二是从渡乌江开始,接着进入遵义会议,不写长征中的路线斗争。之所以不涉及历史上的政治问题,主要是因为导演认为当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表现这些重大的政治矛盾,另一方面,是由于不能脱离原话剧的基础去创作。经过考虑,他们决定仍以舞台剧中的人物和场景为基础,在一些需要连接的地方插上其他长征中所经过的场景。比如,把话剧的第一幕中罗顺成的思想矛盾搬到一进遵义、二进遵义中去;原剧中的娄山关的部分场景也搬进遵义城。然后根据新的场景,增添新的情节、人物、台词。
最初他们打算写成上、下两集,上集包括两进遵义、四渡赤水、突破乌江、佯攻贵阳、经云南进入四川彝族区等。为了表现长征不只是路程艰苦,主要在于同敌人进行军事斗争,还设置了一个敌人高级指挥部,除蒋介石没露面,何应钦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出场了。初稿出来后他们感到这样来写敌人,不仅有失深刻,而且与影片整体所表现的内容不相称,红军一方只是一个营在活动,如果相对应再写红军的高级指挥部就更复杂了,必然牵涉到内部两条路线斗争等方面。相形之下,上集显得庞杂且问题很多。下集以原剧四、五两幕的内容为主,着重写爬雪山、过草地,则比较集中,并且已能反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可以完成揭示主题的任务。几经权衡,他们最后决定就拍下一集的内容。
播出信息
影片评价
该片的编导对内容的选择十分合适,情节比较动人,场面比较真实,气魄比较雄伟。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基本与话剧相同,但也有的比话剧有了新发展,例如对老周和小周的描写就比较深刻感人。该片对于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表现得和谐而有目的性,对群众场面的处理也很生动而有气氛,并且简练而有力量。缺点是对李有国的刻画比较不充分,在民族政策方面表现的不话剧中深刻而明确。(中国戏剧协会理事
金紫光评)
该片可以说是献给建国十周年的精彩的礼物,是一个引人深思、使人回忆的优秀作品。它通过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的情节、壮丽优美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感染,总的来看,较之话剧原作并不逊色,使原作中的许多优点体现得更加明确和动人,甚至在许多气势磅礴的场景中更发挥了电影的优越性,弥补了舞台艺术的局限性,给观众带来了更大的真实感。该片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在于它创造了深刻、感人、鲜明的形象。特别是李有国这一形象强烈地激动着观众的心。缺点是不少主要人物出场次数多但没有鲜明性格,罗副营长的性格就不如原作丰富与深刻,内部矛盾与斗争也不如原作展开得充分,此外,前半部松散一些以至于影响到结构不够紧凑。(《电影艺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