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
圈(“〇”或“○”),是一种符号。中国古代曾用作韵音符号、数据空位符、篇首标点等,近现代常用作领导人批阅文件的记号或选举时投票人投赞成票的记号等。
历史沿革
圈(“〇”)是属非语言符号,它与汉字“〇”有着本质的区别。记号“〇”为人类所使用的起始时间,据日本国学院大学的樋口清之教授的研究,日本小樽市的洞穴和久留米市的古墓壁画上所发现的“〇”都是三千多年前的东西,它表示的意思不明,似乎与宗教有关。欧洲发现的四千多年前的绘画上,在男子性器官部位画“〇”。因此,有人认为人类远古时代最初使用的记号之中,可能就有“〇”。作为记号的“〇”,沿用迄今,它的使用已具有世界性的规模。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人们一般是用“〇”表示“好”,但如果细致一点加以区分,则正如各国文化有所差异一样,“〇”在各国也有着不尽相同的意味、用途。
一位日本学者曾就此向二十多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人,都使用这个记号,惟独在苏联根本不使用“〇”。还有,就它所表示的意思来说,美国人用“〇”表示“高”,“喜爱的语句”,“已付了款”,也表示“无”。在苏丹,对不明确和可疑的事,用“〇”圈起来,在伊朗,为了引人注意而使用“〇”。在中国,清朝科举考试中,曾使用“〇”来标出考卷的成绩。目前,在不少科技符号中,大都有“〇”这个记号。可见,作为记号“〇”的源远流长的影响,在世界上正是随处可见的。
中国宋代开始出现以圈点为标识的刻本。大圈儿通常置于篇首,小圈儿用于断句。金世宗大定年间,司天监赵知微奉命重修《大明历》,遇有数据空位,就用圈(“〇”)来表示。自此,用圈(“〇”)代替以往数位中的空格,渐成惯例。
南宋朱淑真作有一首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圈儿词》:“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这首词模拟一位不识字的女子,借助圈儿(“〇”)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夫君的思念。由此可知,至晚在南宋时期,圈(“〇”)已被人们作为记号使用。
中国古时常把圈(“〇”)作为一种韵音符号来使用。在唐代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以圈(“〇”)替代古韵书中的冷僻字“曐”,算是韵音符号。《康熙字典》中用“〇”作为字母切韵。圈(“〇”)用得最多的要数小说《镜花缘》第三十四回:“谈字母妙语指迷团”中“唐敖取出字母表,只见上面写着22项共682个〇。林之洋、多九公、唐敖三个人翻来覆去看了多时,丝毫不懂。林之洋道:‘他写这样多圈儿,含着什么机关?大概他怕俺学会,故意弄谜团骗俺的!’”原来这是一张单韵字母表,每个“〇”代表一个切音字韵,把这些〇连接起来就指明谜团是什么意思了。
中国古时也常把“〇”作为一种记号来使用,在自己的姓名加个“〇”作为签押用。亦作为圈阅公文的符号,表示此文领导已经看过。清朝殿试的考官称为读卷大臣,看到文章好时即在卷面上加上一个“〇”。派出8个圈卷大臣,最好的本卷子就是8个“〇”,便是压卷之作。慈禧太后在同治元年壬戌和二年癸亥亲手点过两次状元,划过两次“〇”,所以那时不看文章只看〇即可。
“○”是古代的大勾号,常标在章回开端。如朱熹所用。该符号已被“〇”合并。
此外,圈(“〇”)还叫“洞”“环”“圆”等,都有其特殊的用法和功能。
相传,北宋的王安石开始用画圈来批阅文件,这种做法沿用到近现代。
流行用法
中国近现代,各级机关领导人批阅文件后在署名上画圈成了一种制度。据说这是叶子龙想出的办法。他在送传电报文件前,先在电报文件上署好各位领导人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这样做,谁看了谁没看一目了然。从此,领导人传阅电报文件在署名上画圈就形成了制度,并一直沿用。如今地方各级机关领导人阅文画圈也较为流行,但为表明时间,在画圈的同时也注明月日。有批示意见的,画圈后用引线标明。
圈(“〇”)除了作为数据空位符和阅文记号,还有很多用法。在近现代,圈(“〇”)还常常用于表示赞成,可以在选举时作投票记号。选举时,投票人若同意某个候选人当选,就在其名字上画圈。
另外,各种键盘上的按键也有圈记号,如PlayStation系列游戏机手柄上的按键也是“O”。
在有些学校,圈(“〇”)还被教师用于批改学生作业,表示错误的记号。不过这种做法尚存争议。
主要形式
〇:空位符
○:圆符号
⭕:绘文字
㇣:汉字笔画“圈”
ㅇ:韩文字母이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5: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