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S型地雷(德语Schrapnellmine ,编号S.Mi.35)是跳雷(bounding mine)中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种,绰号“
弹跳贝蒂”(Bouncing Betty)。
S型地雷由纳粹德国在1930年代开发,被设计用来攻击开阔地带的无掩护的步兵。S型地雷有两种,根据投产年代被分别命名为S.Mi.35和S.Mi.44。主要区别在于S.Mi.35的引信室在雷体的中央,而S.Mi.44则偏向一侧。
S型地雷最初于1935年投产,是
第三帝国国防计划中重要部分。到因德国投降而停产时,德国总共生产了超过193万颗S型地雷。这些地雷给敌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并延缓甚至阻止了敌军的前进。该型地雷的设计成功,致命,并被广泛模仿,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标志性武器。
地雷的战斗模式:1.埋藏时2.被触发后,击针打击火帽,火焰通过管子传给抛射药包3.抛射药包引爆,将雷体抛到空中,抛射药包在爆炸的同时,也引发了雷管的延时药包,此时,S地雷的外壳就相当于迫击炮的炮管,而S地雷的雷体相当于一发迫击炮炮弹。
在盟军在北非和和法国的行动中,S型地雷被德国部队随意埋设。为了同时阻止步兵和装甲部队,该型地雷一般和反坦克雷混用。发现后其他人远离杀伤范围,叫工兵来处理,无论是否排除,部队的行进速度都大受影响。
这种地雷一般只能由士兵手工排除,由于它杀伤范围大,感应灵敏,所以能够很好的对雷场进行补强,防止敌方工兵排雷,也可以直接埋设在敌方可能出现的地区。即便是近年来在中越边境的扫雷行动中,解放军使用专用的扫雷车辆,仍旧有驾驶员被跳雷炸伤过。
S型地雷主要是由金属构成,因此很容易被
金属探测器所发现。但是步兵部队很少有这样昂贵笨重的设备。金属探测器本身也很容易出故障。步兵可以用一把小刀或刺刀,以很小的角度探测土地。重要的是要以一定的角度以避免触发压力引信。这一过程相当耗时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