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ler结节(Osler's node)是一种常见于指(趾)端肉质部位的红色、米粒大小、质地柔软、有明显压痛的结节,偶也可见于指(趾)的较近端,一般可持续存在数小时至数天。
Osler结节于1909年首先由
加拿大生理学家Sir William Osler报道,主要存在于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
Osler结节的具体形成机制尚未明了。一般认为,其主要源自体内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从而引发机体产生
免疫反应,局部形成水肿、炎性红肿,并刺激
末梢痛觉神经,产生一定的
疼痛感。而对Osler结节进行活检培养,结果往往呈现阴性。
Osler结节具有较好的临床指证性意义,其多存在与一些慢性(或
亚急性)
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也可存在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非细菌性栓塞性
心内膜炎(NBTE)、播散性
淋球菌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