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DSF
应用级联相敏光放欠器(PSA)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光传输系统
NZ-DSF,应用级联相敏光放欠器(PSA)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光传输系统。
基本介绍
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到了高速信号眼图劣化度随光纤色散变化的曲线,以及系统码间干扰(ISI)限制无中继距离在不同色散条件下随放欠器间距变化的曲线。通过分析可知,PSA对光纤的正色散和负色散都有一定的补偿效果。但是,由于非线性自相位调制效应的影响,在其它参数相同条件下,正色散时的ISI限制距离比负色散时要长得多。
基本应用
通过计算机系统仿真研究了以相敏光放大器(PSA)作为中继光放大器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分析了PSA系统的码间干扰(ISI)限制距离与信号速率、光纤色散、放大器间距和放大器平均输出信号功率的关系,以及PSA中泵浦光和信号光之间的相位漂移和信号脉冲波形对级联PSA光传输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
发展历程
目前更为实际且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一种新的改进了的NZDSF光纤(A-NZDSF),这种光纤符合最新的国际电联的G.655NZDSF标准。G.655b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修改,它克服NZDSF光纤对DWDM系统使用50GHz和25GHz通道间隔所表现的局限性。
在90年代中期DWDM刚刚投入商用的时候,由于网络中铺设的光纤是0-DSF光纤(在1550nm色散为0的色散位移光纤),因此如何使DWDM在这样的光纤上正常运行就成为了厂商和运营商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令他们不安的是,所有减少色散以提高1550nm窗口单通道传输能力的努力都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光纤中没有合适的色散,那么交叉通道非线性失真就会很严重。
为了更好地适应DWDM,ITU于1996年通过了有关NZDSF的G.655标准。该标准将零色散点移出了DWDM工作的1530nm至1565nm窗口并规定在1565nm的最大色散值为6psec/nm-km。这样的色散已经足以抑制C波段中由于DWDM系统使用100GHz通道间隔而引起的非线性失真,随着通道间隔的缩小,商用光纤中所需的最小色散将会成倍地增长。
当系统使用了50GHz的通道间隔时,当初导致G.655标准出现的问题又浮现了出来。因此,ITU于2000年10月对G.655标准进行了修订。随着未来更高密度的25GHz通道间隔的出现,ITU将会需要为此制定更新的标准。为了获得最优的传输性能必须进行折衷。在一个极端,由于通道间隔的更加密集,较低的色散会带来更多的非线性失真;而较高的色散则需要更多的补偿,并且对于40Gb/s的系统还要考虑自相位调制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得到适当的平衡。
G.655b中描述的新光纤类型在C波段的末端允许的最大色散值为10psec/nm-km,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抑制由于通道间隔缩小而增加的非线性失真。在1550nm,典型的色散值为8psec/nm-km。这样的色散足以使非线性失真最小化,同时它又不会增加色散补偿的需求并能使40Gb/s系统的部署更为容易。A-NZDSF将会给正在部署或升级长途或城域网的运营商带来很多好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1 21:40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基本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