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8年的东欧大反攻巴列奥略作战失败后,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和分析在此期间获得的战斗数据,其中包括苏联陆军第43师获得的著名的“Volk数据”。意识到需要新一代更适合对BETA战斗的战术机,并开始研究下一代主力战术机的规格以取代
F-4鬼怪。分析整个作战的战斗记录显示,在进入巢穴之前63%的战术机损失是由激光属种造成的。综合损失的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至今为止重视装甲的设计理念需要彻底改变。即使装甲技术发展到能够承受激光攻击的程度,也将以显著增加战术机的重量为代价从而降低其机动能力,使得无法避开
突击级和
截击级等大型种BETA的攻击,降低机动性也更容易被
坦克级围攻。
来自国防部的次世代战术机研究部和BETA危机管理团队,分析了Alternative计划关于激光级的研究数据表明,激光达到最大功率照射以及其再次照射之前都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国防部的结论是,只要探测到低功率阶段的照射,并且把握战场上存在的所有激光属种个体的照射模式,躲避激光攻击也并非不可能。因此TSF-X计划开始了,该计划的关键要求是开发一种优先考虑机动性而不是侧重于防御的战术机。TSF-X扩大到美国所有主要的军事制造商,其中McDaell Doglam公司的提案获得了认可。最终在1984年取得成果,名为F-15鹰,并被美国陆军正式采用。
从F-15开始的第2代战术机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机动性的原因包括引擎输出增加,跳跃单元的重量减少,以及航空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的进步。F-15设计从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得依靠计算机保持平衡,实现了线控操作概念的第2代战术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纯粹对BETA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