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项目
EPD,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项目,可概括为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进一步促使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愈加频繁地看到并感受到不断增多的环境问题。严酷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会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由此,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日渐高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设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布《人类环境宣言》。197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布《国际环境教育计划(ieep)》,召开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1977 年,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第比利斯召开,发表《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由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完成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出了科学定义。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郑重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进一步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确定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支柱,并确定了国际社会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努力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其目的在于通过全世界各国的努力,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人口教育联系起来,动员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1998年以来,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的高度重视与直接指导下,北京教科院科研人员组织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在全国率先起步实施这一项目,取得了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显著成果。以此为基础,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湖南、河北、内蒙等8个省市自治区在陆续开展了epd教育项目的实验研究,广泛推进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北京市9个区县近200所学校参与了epd教育项目的实验研究。全国epd教育成员学校已发展到1000多所,10000多名教师参加了实验,直接接受epd教育的学生50余万人。这一项目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实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项目,并且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被评价为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少发达国家的样板项目。自1999年以来,已先后举办了6期epd教育国家讲习班。来自各地1000余名教育工作者接受了培训。以epd教育项目为载体,全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并主动开展起来对青少年和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关爱生命与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北京、上海已经在市、区、学校等三个层面上基本建立了地区epd教育组织网。其他地区的epd教育组织网络正在陆续建设过程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5 12:0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