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乐曲作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是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并与1881年12月4日在维也纳首演。
创作背景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柴可夫斯基刚度过婚姻问题引起的精神危机,梅克夫人给予了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结交了一些新的朋友,住在瑞士的一处疗养地,心情不错。《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很顺利,全部作品完成只用了20多天。
柴可夫斯基首先将乐谱交给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利奥波得·奥尔,然而奥尔在看过乐谱之后反应冷淡,只给出了”无法演奏“的技术性鉴定。后来,一位在维也纳的俄国小提琴家布罗兹基拿到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1881年12月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首演了这部作品,但首演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这部作品也遭到了维也纳音乐界的指责与攻击,言辞最激烈的是维也纳批评家汉斯立克,他认为这部作品中有过多的民间色彩,而且过于热烈的节奏也不合维也纳音乐传统的规范。
音乐家布罗兹并没有因为批评而停止演出这部作品,仍在各地坚持演出,最终使这部作品获得成功。为了表示感谢,柴可夫斯基把这部作品献给了勃罗茨基。
曲体结构
第一乐章
乐曲第一乐章结构宏伟,具有多样化的旋律音调、精致的冬季发展一级丰富的概括性形象,充满了勇武越剧和肯定生活的激奋人心的力量。这一乐章基本上用古典协奏曲的严格形式写成。
引子
引子主题一开始纯朴、安详而宏伟,接着是一系列节奏明快的动机,力量不断增长,为这一乐章的基本主题呈示做准备。
呈示部
接下来是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乐曲以小提琴I声部的旋律拉开序幕,音乐如田园般风格恬静自然。随后,小提琴I声部在属持续上以渐强的力度烘托音乐情绪,引出在属和声上奏出的独奏声部。建立在D大调上的主部主题一气呵成,带有着一丝悲伤,给人一种如临广阔草原上的感受。主部的前半部材料与引子遥相呼应,而后则是带有转折性的抒情,旋律跌岩起伏。在小提琴跳音式织体的过渡下,主部再次重复,以配器增厚烘托递进的情感。
连接部的第一阶段继续沿用主部中过渡性材料织体:第二阶段,音乐则在独奏乐器与乐队交替演奏中,为副部做了调性和材料上的准备。建立在A大调的副部主题更加婉转细腻,独奏小提琴声部更富歌唱性,并以小二度为主要动机逐渐向上发展形成开放的半终止。副部主题乐句重复三次,在最后一次重复中,作曲家通过主题旋律延展和和声扩展形成大规模的扩充,小提琴经由八次自下而上的高难度音阶演奏将音乐带入结束部。结束部中,独奏乐器的快速跳音与乐队声部的齐奏形成鲜明的对照,独奏乐器的织体再次逐渐加厚,由A大调重属和弦直接连接到在A大调上奏出的主题,音乐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
展开部依旧由主部主题在副调A大调上开端,由弦乐声部、长笛、双簧管共同奏出。鲜明的旋律和调性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主题宽广的“情怀”,它既对呈示部分中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主题的加固,也是引入展开的重要材料。从141小节开始,音乐进入展开部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中,旋律材料虽较为零碎,但在以弦乐组的支撑下,木管与铜管组的二音连线像波涛一样耸动着音乐向前发展。第三阶段,独奏小提琴在C大调上奏出主部主题,但作曲家将旋律镶嵌在小提琴的跳音音型之中,音符虽断而乐思连绵不绝。随后,主部主题在F大调上呈示,并在201小节处迎来了展开部最后一个阶段——属准备。大管、定音鼓、大提琴相继奏出主调D大调的属音,乐队达到了展开部的高潮。小提琴的华彩段(212)在A-#C-E和弦基础上奏出,而琶音、半音双音都是这部作品的困难片段。
再现部
与独奏小提琴华彩段相比较而言,随后出现的再现部主部主题由长笛和独奏小提琴相互衔接式奏出,就像暴风雨之后,阳光逐渐显现出来一样平静、安详。副部由原来的平行三句缩减为两句,并在终止四六和弦上进入结束部。303小节处,这个乐章进入宏伟的尾声部分。独奏小提琴的D大调音阶曲折上行,将音乐引入最后的高潮。整个尾声在不断强调D大调的过程中,也布满了小提琴华彩式的演奏,音乐情绪一直高涨直至该乐章结束。
第二乐章
行板,小坎左纳,g小调,3/4拍子。与第一乐章宏伟、激动音乐性格形成对比,这个乐章更加凸显出独奏乐器小提琴的歌唱性特点,音乐细腻委婉中带有一丝哀伤。现在我们看到的第二乐章并不是最初的第一手稿,第一手稿已经被拿出来作为一首独立的小品并改名为《沉思》。之后作者又创作了这首短小的乐曲作为整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巧妙地把第一、第三乐章串联起来。
音乐中,独奏小提琴一直以歌唱性的主题旋律贯穿整个乐章,在g小调上奏出的主题旋律带有着浓重的忧郁色彩。该乐章共由三个主要部分以及引子和尾声构成,主体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而第四部分即充当了尾声作用,也是第三乐章的引子。
木管组和圆号的柱式和弦织体渲染了音乐悲情的情绪,独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在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和圆号的伴奏下,深情“歌唱”。主题节奏材料取自“坎佐纳“的长短音型。独奏奏出的主题旋律分别陈述四次,稍带变化。随后,是由长笛和单簧管交替奏出的主题片段材料,将音乐带入中段。
中段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小调转入大调,音乐突显出明朗优美的性格,仿佛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克拉伦斯的美丽自然风景。中段主题共出现两次,在第二次中音乐被大大地扩充了,并随着独奏小提琴婉转流畅的旋律进入了再现段。再现段中,主题经过两次陈述后,高八度的演奏提升了音乐的美感。尾声中,木管组和圆号声部再次奏出引子的材料,并逐渐消失、宁静,为辉煌欢快的第三乐章埋下伏笔。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终曲,极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这个乐章整体为回奏鸣曲式主题材料来自俄罗斯民俗舞蹈特雷巴克,以很强的节奏为特征,速度极为多变。从第一主题的欢快到第二主题渐快的舞蹈风格以及第三主题......不同音乐性格的穿插与转变为我们生动地刻画了俄罗斯民众欢歌乐舞时的热烈、欢快的情景。
引子部分先由乐队开始奏出主部主题的动机,引出小提琴声部,使得音乐画面丰满而跳跃。D大调的明亮色彩使得结束和弦更加饱满,接下来反复的演奏之前引出的动机,强调下的迫近情绪最终引出独奏小提琴的旋律。乐队在属音 A 音上的齐奏,坚定有力地奠定了整个乐章欢快、热烈的气氛。在回旋奏鸣曲反复出现主部的情况下,主部主题依然采用单主题再现单三,加深了听者对主题的印象。
副部共有两个主题组成,建立在副调A大调上。独奏小提琴以 Poco meno mosso的速度,在弦乐组规律的伴奏下奏出第一主题。该主题经过三次陈述后,分别在独奏小提琴、小提琴组、圆号和大管各声部间交替演奏,并随着速度的加快,音乐进入高潮。第二主题依靠双簧管和单簧管联合释义,调性由#f 小调逐渐转回到 A 大调。
副部的再现并没有完全回到主调,而是第一主题在 G 大调上奏出,而第二主题则有 e小调转入D大调。短暂的调性回归显得有些不多坚定,因此作曲家在尾声的时候,再次奏出了不完整的主部(由三段减缩为两段),这次无论从调性上还是材料上讲,都对之前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巩固和加强。
演奏技巧
第一乐章
独奏小提琴在23小节从p进入引子(23-27小节),虽然力度表情是弱,但是速度不可以慢下来,歌唱性的流动起来,24小节的三连音紧接四个十六分音符加小渐强的记号,掀起了引了部分的高潮,高音E可以用左手的揉弦略微强调一下,25-26音符上的反复荡秋千感,接入2小节的渐慢,在A的延长中做好准备,随即进入主题。短倚音接F的音响,仍旧是悠荡起来的,用甜美的音色奏出28小节开始的主题,四个十六分音符可以稍微打开一点,29小节的四分音符不要太过生硬,要有弹性,接下来的十一小节,在旋律进行中,继续一点一点铺垫,36小节起的三十二分休止符及三十二分音符的重音要在正拍上,及长音为重音,不可颠倒,特殊节奏型及变化音的排练使得音乐必然进入加强版的主题即41小节,这时主题的表现已不再是单音,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双音及和弦,形象更饱满,与之前一样的特殊节奏型,类似的旋律进入到持续六连音最终推到60小节。60小节起,一拍内八个三十二分音符的音阶似上行变化音排列加上64小节六连音重音的出现,最终在经历了不断续的上下行密集单音,转入 70小节开始的抒情片段。之前这些部分,在演奏中需要格外注意变化音的音准,尽可能连贯的奏出左右音符,并注意不同节奏间的转换。
70小节起,乐章进入到了较为平和但却深情的乐段,音乐术语的标记是 espressione即富有表情的,这个部分在节奏型方面运用了大量三连音及切分音,随着音域的越来越高,到第80小节,连续高音域的三连音排列掀起了这个乐段的一个小高潮,随即转递八度,在浑厚的G弦上继续抒发,85小节起八度悬殊的三连音演奏时要警惕表情记号,重音、一点一点渐强最终在91小节达f的力度,用第二波变化音直接连入98小节。
从98小节起,类似之前60小节般上行音阶排列再次出现,标志着抒情乐段的暂告一段落,102 小节随即开始靠近弓尖处的小碎弓及大调音、六连音的演奏部分,我们需要掌握左手音准的同时,还要注意108小节,开始时是保持音的分弓拉奏,弓段在中弓部位,扎实。到110小节分弓转为跳弓,弓段有所变化,不再需要过多弓段,注意跳弓时齐色的集中与连贯。112小节开始至129小节属于难度片段,柴可大斯基原来的版木为持续双音演奏,后经过的改变,单齐版本产生,根据演奏者的实际情况,可以自己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小部分,连续六连音在演奏时颗粒型及清晰度是衡量完成程度的标准,建议从慢练开始逐渐加速。
经过了32小节乐队部分的演奏,160小节起,作者用前八后十六与十六分音符两种节奏型的结合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困难片段,注意八分音符可以稍微撑开些,使得听众可以马上注意到独奏小提琴的旋律已经进入,但不可太过拖沓,影响作者原来的节奏。从160小节至188小节,需要的是慢练后对变化音音准的熟练掌握以及原速演奏中的足够流畅,这一小部分所烘托的是强烈热情的音乐效果,力度上基本均保持在中强以上,大量的重音记号需要右手在出弓时的刹那弓速,左手也可配以揉弦来美化音色。
从207小节开始,标志着炫技的华彩片段的来临,乐队在与独奏配合了若干三和弦七和弦后,正式进入华彩部分。华彩部分是柴可夫斯基先前就创作好的,它位于发展部之后,再现部之前。和弦的演奏由短到长,大跳度的单音之间不要有滑音,持续的上行加下行三度急促的琶音,将华彩引入炫技的高峰。华彩部分的演奏一般相对自由,不需要太过紧凑,根据情绪的发展时而宣泄时而迫切。中段部分的六度双音,上行八分齐符,下行三十二分齐符,通过两组这样的排列及连续12个下弓的和弦使得情绪进一步狂热。在接着的一段独奏后,作者用32组 A-bB-Ade的不同音域不同节拍的叠加组合,彻底将乐队引出来,也宣告下一段落的启动。
213小节开始,两小节的颤音导出了发展了的主题,力度记号也随着10组三十二分音符的累置推向到双音和弦部分的主题呈现,228-236小节的三十二分休止与齐符加上跨节拍功法的作用,活泛了此时的音乐形象,连续的上行高密度音阶,八度的大跳转音再次进入较之前舒缓的富有表情乐段。虽然此时已经转调,但音乐材料与开始时的呈示部如出一辙,当然也预示着同样的难度系数。在321小节开始,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以问答形式出现,此时的力度记号已为ff,326小节起独奏小提琴八度双音的持续加上节奏感极强的切分音旋律终于一股脑的在连续4个八分音符、音程、和弦及发展中的四分音符三和弦的轰鸣下最终结束在主调D主音的双音上。在高频率、大幅度的左手揉弦及右手结实运弓下辉煌完成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行板,谱面标记为Canzonetta,整个乐章按谱面提示应该加上弱音器,这个乐章最能体现出作者创作整首协奏曲时所处的环境,美景如画,微风轻拂,感情基调应该是柔美祥和,静谧清远的。弱音器的使用也是出于对此的考虑。
乐章由管乐奏出安宁但却带有变化音的旋律,独奏部分在第12小节缓缓进入,带有表情的演奏出沁人心田的主题,注意虽然我们需要的是舒缓的情绪,但不可太过拖沓,犹如流动的溪水,绝非静而不动的死水一潭,13小节的G音在演奏前要提前做准备,换弓换弦不得有痕迹或重音,14小节的三个D第一个用自然泛音轻盈奏出,后两个使用上弓连续坡弓,不得前常后短,三个D的音响要保持一致从然接着后面两拍的颤音,及半拍内的五连音,后面紧跟的两个十六分音符稍微表现一下作为此前的一个简单结束句,17-18小节与之前完全一样,变化了的19-20小节注意连续减弱的含义,一种经历了淡淡的喧嚣之后回归平静的意念。21-26小节演奏与之前相同。
27小节起是发展了的主题,颤指及经过音的渐强进行一步一步朝前发展,所以这时需要我们加长弓段,尤其是在连续八分音符、相近音程的列举中,每个音都有演绎的任务,不可忽略任何一个音,直到进入渐弱的31 小节起,最终来到G弦,结束在不太寻常的切分音节奏里。
经历了片段休憩,独奏在40小节从强进入,41小节的减弱需要注意,因为42小节已由f转为p,这时注意不要用太多弓子,保持住弱的音量,42-43 是回音般的效果,直到45小节由两组三连音进行渐强,46小节又回到之前的旋律及力度f,467节再次出现两组三连音,饱满的运弓及热情的演奏使气氛到达48小节的突强,纠结的情绪一连串的进行下去,无法被阻挡,53小节开始减弱,八度音程的差距音响在演奏时注意重点在高音,连续四小节八分音符的列排,逐渐转入低音区,但是力度并未加强,而是到达p的力度。从60小节开始,三连音再次进入我们视线,较之前八分音符密集的三连音所想表达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旋律反复性,上行的渐强,下行的渐弱。
70小节开始进入再现,注意右手换弓时候的音色,干净且果断。注意从 70小节起的力度表情记号,尤其是前面出现过的76-77小节连续的三次递进渐弱。弓段不要减短,压力减少,弓速加快即可。78小节与木乐章开始时一样再次奏响主题,通过84小节的颤音加上一系列的八分音符排列,88-89小节回声般的减弱渐强把情绪推到了90小节,注意,渐强时号段需要越来越长,90小节的bB在强的力度下再强调一下,配以左手准备好的揉弦,(可使得高音区的音色柔和美化些)进入91、92小节,用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三弦连续颤指,注意此时用平稳的弓速做两小节的渐弱,最终泛音D被以p的力度,轻轻抚摸般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是活泼欢快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前 16小节仍然由乐队先奏出主题动机及典型节奏型(前八后十六),17 小节起,独奏小提琴以强的力度进入,引出7小节的独奏乐句,需要注意的是,17小节的A要有音头,通过右手的出弓速度以及左手的揉弦演奏出饱满的第一个音,118 小节第二拍的两个八分音符是带点的,要注意拉出弹性,不可可以太断太十,19-20小节同上,21-22 小节的八分和弦音符三和弦要一起出来的音响,七和弦为两两一组,但不可间隔太长时间,需要紧凑,23小节两个四分拍值的音符,要精确,不要用太长弓子,24-30小节同上。
31小节起的三个右手拨弦,要果断干脆,37小节的力度已经变成了两个f虽然仅仅是一个八分音符,但仍要注意力度的把握,经过14小节的前八后十六及四分音符这两种节奏型的交替演奏,以及半音上行进行(A-bB-A-bB-B-C-#C)的烘托在50小节停在第一拍,接下来的两个半小节用渐强减弱的枣胡音型引入至主题。
第53小节开始进入主题,犹如俄罗斯的人民集体在欢乐的跳舞,所以这里的很多齐符都带有点,要求我们进行跳弓的演奏,常规来说,速度快些的跳弓较靠近号尖,反之慢练时候的跳弓应该更靠近号根,不论如何,跳弓需要的是灵巧的感觉,步伐要轻盈,弓子不建议用的过多,55小节开始的渐强一直发展到57小节的f,又在下行的排列下从60小节开始渐弱。
61小节起时对主题的重复,直到81小节开始对其进行扩展,连续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表现出舞蹈的跳跃性,在演奏跳弓时注意弓子离弦的距离不易太远,手腕动作尽量减少,主要依靠琴弓自身的弹性,另外最主要的是左右手在跳弓时候的配合,类似于86小节这样的四个八分齐符在演奏时注意不要抢拍,相反要把时值拉满,要有厚重的感觉,不要感觉从快速跳弓转换过来时被忽略,可与之反差为厚重些。
95-95 小节与 86小节一样,虽然音域很高,但音响效果一样,要结实感而非匆匆了事。经过每拍的重音及层层渐弱最后进入主题的反复部分。101 小节起要注意谱面的标记,力度速度表情记号。131 小节再次出现不可忽略的几个音符,右手弓段不可以太短,弓速要保持一定的速度,140小节后五小节的连续演染,最终,用越来越长的弓段,渐强到两个f,成为一个暂时的结束。
148 小节是不完整小节,从第二拍进入,但是力度标记是中强,这里要求一直在G弦完成,需要的也是低沉稳重的声音,所以速度要打开些,不要太快,注意连弓和带点的音符的区别拉法,尤其是150小节后一拍的两个八分音符要撑住,以便接住 151 小节的二分音符的A,152小节有个较为明显的上行滑音,从低音A到中音A,两个连续上弓的音符要注意同为八分音符所以在时值方面不可以一个长一个知,不要因为上半弓和下半弓的有所区别而无法保持一样的音响。
164小节第二拍开始的八小节连续下弓,使得气氛越来越厚重,越来越紧迫,推至172小节开始大量分弓的音符,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右手运弓要贴弦,右大臂的力量下沉使得弓子不要发虚,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运弓在中弓部分,弓段千万不可以越拉越短,要保持住,且从180小节开始逐渐渐强,到189小节时已经达到ff,然而,并没停在这里,而是继续进行,音乐在一阵喧闹之后停在196小节。
艺术特色
从结构上讲,柴可夫斯基突破了协奏曲通常采用的双呈示部的结构,充分利用独奏小提琴的歌唱性特征,将主题的重任交予独奏声部。在它之前的协奏曲中,其他作曲家更加注重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交替发展的手法。但是,在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中,柴可夫斯基却采用不同做法——提升独奏声部小提琴的地位,可以说大多数的旋律都是由独奏乐器奏出的。这一点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歌唱性特征及其演奏技术。另外,这部作品中的某些主题片段又有着双重作用。例如,第三乐章的再现部主题,它一方面充当了呈示部中的第二次主题再现,又充当了再现部的开端。
从和声上讲,这部作品的每个段落中,调性有着鲜明开端及持续发展,但往往结束在不明确之中。例如,第一乐章的副部结束在终止四六和弦上,从材料特征上进入结束部。这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也出现过。它的作用由于其他部分的省略而变得模糊不清。此外,作曲家在第三乐章的再现部中,并没有使用副部调性回归,而是使其从其他调性进入,慢慢“绕回”到主调之上,并在尾声中再次呈示主部材料,对调性和主题加以巩固。另外,在第一和第三乐章中,作曲家采用了诸多同主齐大小调替换的和声,使得音乐的情绪得到了瞬间的鲜明对比。大小调和弦的替换经常向前在独奏小提琴的音阶走句中,小调中的大三和弦显得明朗,而大调中的小三和弦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垂感”。
这部作品在结构上的精简特性、富有俄罗斯特征的绵绵不绝的感人旋律以及和声上的扩展都成为了这部作品流传于世、成为19世纪重要协奏曲作品的原因。
乐曲评价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虽然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它不仅拥有优美的旋律(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旋律)、强烈动感的节奏(如第三乐章的小提琴断奏)、完美匀称的乐队交响性音响,更具有浅显易懂的音乐语汇以及丰富的俄罗斯民间元素、堪称杰作。(阿申《古典音乐一本通》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6:22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