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调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交响曲
《C大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794至1796年的交响曲,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
创作背景
贝多芬创作《C大调第一交响曲》的确切年代已经无从查考,一般只知道在1800年4月间他在一次公开演奏会上亲自指挥这部交响曲的首次演出,因此估计这部作品大约是在1799年年底写成,那时候他已近三十岁。
演奏提示
乐器编制
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乐曲鉴赏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的传统。
这部交响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第一乐章,虽然还是依照传统惯例先有一段慢速度的引子,但这一段引子却是异乎寻常的。首先,引子的第一个和弦就很有趣,它由弦乐器组用强力的拨弦奏出,在它之后只留下管乐器阴影般轻微的长音。再说,作为乐章开始的这个和弦,又不是乐章主调(C大调)的主和弦,而是它的下属调(F大调)的属七和弦,而且在短短的几个小节之内,它从F大调转到a小调经G大调最后才进入乐章的主调——C大调。贝多芬一反当时所严格遵守的传统惯例,先从一些不稳定的乐思开始,从而使在此后出现的稳定的音调显得更清新有力。
在这段引子的那些不稳定的和弦之间,插进一个短小的乐句,它为乐章基本主题的出现先做准备。在这里,一切都朴实无华,既没有什么庄严的戏剧性内容,也没有任何神秘阴郁的征象;它充满了青春的明朗而亲切的音调,像白昼的光辉一直照耀着整部交响曲。
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从一个由三个音组成的动机发展而成,这主题的强有力的节奏型以及在主题内部的发展手法,在当时也是很新颖的:这主题由于主音的不断重复和整个动机紧张地向上发展,使主题具有一种充满毅力的特征,因此显得格外鲜明。轻快的“舞蹈性”主题先由弦乐器轻柔、灵活地奏出,当管乐器的和弦两次把它转到新的阶段之后,它的第三次反复便发展成为全乐队的强奏——海顿式的最简单的和声构成的乐队全奏。随后,由下行的曲调进行组成的第二主题出现了——这是双簧管和长笛简短的对答,比较素朴而秀丽。
同第一主题一样,这第二主题也转入惯有的简朴而活跃的全奏,在此后出现一个色彩全然不同的小插句,这是双簧管在低声部隐约可闻的第二主题的回响伴奏下奏出的沉思而羞怯的小调旋律,它使呈示部的音乐增强了对比。这一乐章的发展部贯串着第一主题的各个动机,它的步调快速,色彩不断急剧地转换着。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的音响由于有铜管乐器的支持而显然增强,最后,在尾声中,这一主题以其庄严而富于青春活力的号角合奏。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仍按奏鸣曲形式写成。乐章的气氛宁静、幽雅,是多情善感的表现。乐章的第一主题先由第二小提琴奏出,然后是大提琴,但是当第一小提琴声部进入时,对位的叙述立即转换为简单的和弦伴奏。这主题的曲调进行流畅而朴质,没有什么复杂的装饰。
最后乐章的魅力显然并非来自贝多芬,而是来自海顿。在引子最初的几个小节里,就可以感到贝多芬是有意要逗听者发笑的,他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慢条斯理地先从谱架上拂下三个音符,然后是四个、五个、六个、七个,最后是整个八度的一列音阶,然后突然折回。于是,那欢乐的主题便随着出现了。
看来,这短短几个小节的引子确有必要,因为它起了一种缓冲的作用,否则,在那极为辉煌的诙谐曲乐章之后,这终曲主题就显得平淡无味了。这里的音乐纯粹是回旋曲性质的,因为它完全符合海顿所创立的舞蹈性和幽默感终曲的精神。但是这终曲却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呈示部的第二主题是感情真挚的喜剧性旋律,用一组悲壮的重音结尾。
在发展部中,第一主题的音阶式乐句跑遍了弦乐器组的各种乐器,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其潮峰一次比一次为高,最后,在尾声中以雄壮的音调结束这部交响曲。
演出情况
1800年4月2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霍夫堡剧院举办大众音乐会,《C大调第一交响曲》在其中首演,贝多芬亲自指挥。
2013年5月,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演出“贝多芬全集系列音乐会”,《C大调第一交响曲》在其中演奏,塞尔维亚指挥家、小提琴家罗伯特·博克担任执棒指挥。
作品评价
这是一首年轻人对自己的梦境微笑的诗篇。它是欢快的、懒散的;人们能从中体会到对快乐的希冀和渴望。(但在引子中的某些段落中,在快板的阴郁低沉的乐声中,在荒诞的喈瞎曲里,人们激动地感受到这位年轻作曲家身上与生俱来的天赋。)让人想起波提切利在《圣家庭》中所画的圣婴的眼睛——从那双婴孩的眼睛中已可窥到未来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
《C大调第一交响曲》,它的和声手法、浓重的管弦乐笔法,呈示部结尾处的定音鼓,第三乐章中行进级攀登的曲调、疾快的速度、突然的转调,恶作剧式的休止符,这一切都处处隐伏着未来贝多芬的所有因素。(中国作家石映照评)
作品争议
反面评价
该曲首演音乐会过后,见诸报端的评论却并不是一迭声的赞誉,有的文章还措辞激烈,矛头直指这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C大调第一交响曲》。
比如有位保守的德国评论家对第一乐章开始部分中的管乐和打击乐器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他藐视般地揶揄道:“这不是交响曲,只不过是管乐队的演奏。”接着又对作品的第三乐章——照惯例应为小步舞曲,却被快速、奔放的谐谑曲所取代的大胆之举表示无法接受,进而骂道:“这是一个年轻人厚颜无耻的胡言乱语!”
正面评价
当然更多的评论还是语调中肯、理解到位的,比如有文章曾这样形容这首作品:“它戴着18世纪的假发,说着优雅的语言,按照人们所希冀的那样循规蹈矩,然而透过表层,那里面却是奔放的激情和充沛的活力,宽广的气息和强有力的冲击,这些都有别于前人。”而亨利·朗则说得更为直接:“这个交响乐的每一个乐章都是独创的,处处都潜伏着‘伟大的’贝多芬的因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7 09:14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演奏提示
乐曲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