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调弦乐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in C major, Op.48)作于1880年, 同年十二月三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合奏演出,初演即取得极大成功。翌年十月又在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演奏会上正式公开演出。其中第二、第三乐章的旋律最为著名,常常单独演出,乐曲从始至终浸透着浓郁的俄国民谣风格。
柴可夫斯基十分钟爱小夜曲的写作,并写过好几首不同形式的小夜曲。《C大调弦乐小夜曲》从结构上看,与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相似,也有四个乐章。作曲家本人也承认,他的作品是受了莫扎特的影响。他说:“在这部作品里,第一乐章,是我向莫扎特表示敬意。我不是有意在模范他的风格。如果人们发觉我与所循的东西相差不远,那我也会引以为荣。”当您仔细聆听这部
乐曲的时候,相信您会感受到:既是如此,它仍然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小夜曲。
《C大调弦乐小夜曲》温暖的旋律,穿透寒冷的冬夜,在这祝福平安之夜,带给您的是无限的温馨与浪漫感受。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的旋律,把您带到满天飘雪、其乐融融的圣诞的莫斯科街头,旋律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悠扬;在音乐中,您看到的是暖暖燃烧的圣诞蜡烛,偶尔擦肩飞驰而过的溜冰少年,洋溢着温馨微笑正在置办圣诞礼物的各色人群和伏尔加河
两岸被冰雪覆盖而美不胜收的浪漫景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
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
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
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
1812序曲》等等。
第一乐章 C大调 小奏鸣曲式的小品。序奏采用行板开始,后转中庸的快板,由省略
展开部奏鸣曲式构成。序奏主题庄重有力,充满内在活力。
主部主题流畅而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色彩沉郁而略含哀怨,具有舒曼的浪漫气质,
大提琴表现后,
小提琴、中提琴以富趣味性的音形模仿,第一小提琴、中提琴以弱奏断音拉G大调第二主题,以八度音程对味重复。第二
小提琴加入,中提琴开始合奏相同旋律时,第一小提琴、
大提琴以自由的旋律展开乐念,进入再现部两个主题恢复原调。
第二乐章 圆舞曲。采用三部曲式,G大调,中速3/4拍子。乐章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轻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满青春的活力。 柴科夫斯基表述为:“甜蜜地、且极尽优雅之能事。”
第三乐章 悲歌。 采用突出中间部分的三部曲式,D大调,
广板,速度稍慢,3/4拍子。主题以合唱的
和声织体形式写成,滞缓的旋律,充满哀婉如歌的情绪。 中间部为稍微蓬勃。
第四乐章
终曲,俄罗斯主题。序奏采用行板,G大调,后转为快板,2/4拍子,
奏鸣曲式。序奏主题来自俄罗斯
民歌《在牧场上》,主部第一主题为俄罗斯民歌《在绿色的苹果树下》。旋律轻快活泼,充满欢乐开朗的情绪,与序奏主题形成明显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