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平扫又称普通扫描,是指静脉内不给含碘造影剂的扫描,通常用于初次CT检查者,CT平扫最重要的是掌握各个不同部位或器官以及兴趣区的层厚和层距技术,当层厚等于层距时即为连续扫描,相临层面之间无间隙,当层厚小于层距时,两相临层面之间留有空隙。层厚选择取决于受检部位或器官以及病灶大小而定。通常较大的器官选用层厚1cm,例如脑,胸部,腹部等;鼻咽,颈部,胰腺,前列腺等通常用0.5cm层厚;眼,喉,肾上腺通常用0.2-0.3cm层厚;脑下垂体采用<=0.2cm层厚。如果在较大器官内发现了小病灶,即兴趣区,则应对该区域进行0.2-0.3cm层厚的扫描,以精确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和密度,克服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如层厚大,则对同一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而又互相重叠的物质,则所得的CT值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病变组织如比周围组织密度高,而病灶厚度又小于层面厚度,则测得的CT值比实际小。相反,则其CT值比实际CT值要高。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层面内不同结构物体的边缘轮廓如被斜行横断,则其轮廓由于CT值的不准确而显示不清,如侧脑室顶璧,膈顶,肾脏的上下极等。
正常值
CT检查图像无异常现象出现。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CT检查图像清晰,密度分辩率高,它比普通X线检查高10-20倍,头部检查能显示脑组织的灰质与白质,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可直接显示脑瘤、脑出血、脑梗塞等改变;肺部检查能清晰显示肺细小纹理;可清晰显示肝、脾、胰、肾、肾上腺等器官形态,轮廓及其病变,这些均是普通X线检查不能显示的。CT检查能提供一真正的断面图像,这些图像既无不同器官病灶互相重叠的影像,以致干扰观察,又能提供受检层面器官和病灶的细节,使定位准确性达到很高的水平。 需要检查的人群:脑瘤、脑出血、脑梗塞的患者。
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对碘过敏、心衰的患者。 检查前禁忌: (1) 做腹部CT扫描的病人,检查前应口服适量的含造影剂的水,做盆腔CT扫描的病人,服大量的清水,或含造影剂水,待膀胱感到满胀后,再进行CT扫描。 (2) 做CT检查的患者,应取下检查区域金属类物品,以减少伪影。 检查时要求:积极配合医生工作。
检查过程
进行腹部或盆腔检查前,口服阳性造影剂使肠道非透线化,应该作为CT检查前的常规准备,但该技术不属于增强扫描,其主要目的在于用造影剂标志胃肠道空腔器官,使胃肠和实性器官的界限清晰,又能使正常胃肠器官与病变组织或器官的界限清晰。口服造影剂的浓度为1.3%-3.5%的胃影葡胺或1%-3%泛影葡胺均可。上腹部非透线化准备:口服稀释后造影剂250-500ml,于扫描前15-30min分次复下,直至扫描开始。全腹部CT扫描宜全腹非透线化,最好是口服和灌肠法相结合,效果较为理想,在病人检查前一天下午开始,分次复下800-1000ml稀释碘水,次日上午检查前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稀释碘水150ml,再加扫描前15-30min口服稀释碘水250-500ml,这样可使全消化道,达到理想的非透线化准备。腹部平扫的非透线化准备亦适用于腹部增强扫描。对于衰竭病人亦不必强求。已知有心衰者,应禁服大量低渗溶液,以免增加心脏负荷。 CT适合于全身各部位新生物即肿瘤的检出,小部分肿瘤的定位诊断,肿瘤分布范围,浸润和转移以及CT引导下的活检;适合于全身多数部位炎症检出及其范围大小的确定,如脑、眶、鼻窦、纵隔、肝(细菌或原虫等炎症或脓肿)胰以及骨骼等部位的炎症;适用于全身各部大血管病变(血管畸形,血管瘤,血管闭塞以出血)等的检出和定性诊断;对确定重要脏器外伤出血有定量及定性的重要价值,对多种外伤异物定位亦非常有价值,对某些部位钙化或结石的检出非常敏感。CT还适用于某顺官变性或先天异常的检出,如肝脏脂肪变性和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异常等。
相关疾病
肝癌,蝶骨脑膜瘤的眼眶病变,蝶骨嵴脑膜瘤眼部病变,高血压脑出血,前列腺脓肿,脑瘤,中风
相关症状
桥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