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性文艺晚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China Media Group Spring Festival Gala),简称“春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祝农历新年而开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晚会于每年除夕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等电视频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等广播频率,央视新闻央视频云听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等新媒体平台以及“百城千屏”8K超高清传播平台同步直播。
历史沿革
时代背景
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晚会面向全国现场直播的先例,一般被公认为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促成1983年春晚这一媒介仪式的因素源于物质和观念两个方面:
就物质层面而言,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建成并开始试播黑白电视节目;1979年,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均已建立电视台;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提出“四级办电视”的口号,允许市、县两级地区筹办电视台。“四级办电视”这一政策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且为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助推力。电视机在中国的普及浪潮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而春晚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形式的兴起,也依赖于电视的家庭化普及。
就观念层面而言,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一个“风云年代”,国家政策、社情民意、个人心理都在不断变化,这种不确定性与人民对未来繁荣的渴望交织,共同构建了一种普遍活跃而多样的文化生活景观。“除夕夜有一个结构性的仪式饥渴需要满足”,且恰恰是春晚“填补了这一结构性空缺”。
起源发展
起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节晚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的电影《春节大联欢》,该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以纪录片形式拍摄,邀请各界人士参与,是中国大陆有影像记录的第一场春节联欢晚会。
1979年,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了“茶座式”晚会,名为“迎新春文艺晚会”,执导晚会的是邓在军以及《西游记》的导演杨洁。不过,因为1979年全中国的电视机不过485万台,没有产生社会影响;1982年,中央电视台也曾以录播的形式播出过春节文艺晚会。
初期探索阶段
1983年,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以现场直播形式举办春节晚会,定名为“春节联欢晚会”,后作为每年除夕的惯例节目延续。198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用外语面向海外直播春晚,迈出了春晚国际传播的第一步。1993年,春晚的编排样式迎来重大改革,由原先的“茶话会”形式变为“盛典式”,并加强了对政治意义上宏大叙事的表现力。同年,得益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的成立播出,春晚开始经由卫星信号同步向海外直播。此后,中央电视台不断扩充其国际频道的语种,春晚的国际传播也逐步覆盖更多国家和地区。
20世纪90年代,春晚的举办场地由北京南礼士路的广播大院演播厅,迁至位于复兴路的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并开始尝试设立晚会分会场,实现主会场和分会场的同步实况直播。媒介仪式展演空间的拓展,扩充了“在场”的观众人数,并使仪式的规模更为宏大,其仪式感召力也因此得到提升,CD、DVD和卡拉OK的普及流行以及唱片和影视工业的爆发,使春晚的优秀节目和曲目,在民间的再传播和经典化建构成为可能。
互联网直播阶段
1996年,中央电视台建设成立央视网,并于2001年对春晚进行了首次互联网直播。自此,春晚的国际传播渠道拓宽为广播、电视和网络三头并进的新格局。
进入21世纪,春晚舞台上逐渐增加了巨型背景屏幕、先进机械摄制和舞美装置,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未来影像技术手段和“竖屏看春晚”的创新应用也更进一步增强了视听体验。同时,观众与春晚的仪式互动亦由传统电信业的短信互动,例如“我最喜欢的春晚节目”投票评选、“为赠台大熊猫征集乳名”和“直通春晚”节目评选等,向网络时代的网络投票及实时评论互动演进。春晚作为媒介仪式的奇观感、参与感和情感共享效能在新世纪不断加强。
历年春晚
1983年前,中央电视台曾举办数年常规的春节晚会,该类型晚会均为提前录制,在除夕夜当晚播放。1979年除夕,中央电视台“1979年迎新春文艺晚会”开始播出,邓在军担任导演,在这次晚会中邓在军首次采用了茶座和交谊舞形式,《祝酒歌》在这届春晚唱响。197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首《祝酒歌》唤醒了人们的记忆。
1981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一台春节联欢晚会,非常成功,各类节目都受到了好评。马季带着他的几个徒弟跟着邓在军导演一同参加了这场晚会。
晚会内容
晚会主题
内容形式
春晚以歌舞秀开场,以歌舞、曲艺、戏曲节目为主体,用《难忘今宵》作为结束曲为晚会画上句号。在传播方式上,以现场直播为基本手段,采用EFP(电子现场制作)和ESP(电视内景即演播室节目制作),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同期录音。现场直播实现了拍摄与播出的同时性,强化了“此刻”的概念,增强了观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多机拍摄、导播现场切换,通过不同机位,不同角度,丰富了画面表达,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示各个表演层面和侧面。在具体操作上,如武警官兵和驻外华人机构的恭贺新春,零点敲钟,重要时事及相关人物的穿插出场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套路。
20世纪80年代:内容上主旋律歌曲是主导。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传媒机构,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如何体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上情下达,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20世纪80年代初期,歌舞类节目数量形式上出现歌伴舞,歌曲联唱萌芽。
20世纪90年代:在形式上出现了宏大的歌舞场面。经济与技术发展,为晚会创作者提供了经济和技术保障,让创作者有足够的经费呈现华丽的服装,绚丽的舞美。
2000年后:内容上以流行歌曲为主,出现原生态歌舞,专门为春节联欢晚会创作的歌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当年流行的歌曲,常常会出现台上演唱、台下大合唱的场景。表演者也多是观众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明星。在看惯了这样的节目后,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原生态”歌舞打动了观众,来自全中国各地的原生态歌手用风格各异、极具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歌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
20世纪80年代:形成期,不稳定,而后相声小品热,占据大半江山。小品又称戏剧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融合多门类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初只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或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不同的练习,使开始学习表演或导演的学生掌握表演或导演的最基本元素。
20世纪90年代: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由形体的滑稽转为语言的幽默。相声与小品的界限模糊,两者相互学习、融合。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主题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2000年后:语言类节目日趋成熟,不断追求创新。《卖拐》突破了小品中主人公的积极正面形象,第一次以反面人物作主人公。2002年,姜昆、戴志诚表演的相声《妙趣网生》将网络上的流行词语、笑话加入其中,使相声这门古老艺术更具现代性。一些节目中滥用网络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但初次尝试,创作者、表演者力求创新的精神是不容否定的。2006年打破了语言类节目由北方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既丰富了表现形式,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在春晚创办初期,戏曲节目占有重要地位,《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袁世海表演的《坐寨盗马》一张口便赢得满堂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戏曲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慢、唱词念白不易懂等特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使得戏曲节目在春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尽管创作者们也试图以更丰富的形式吸引观众眼球,如戏曲小品、戏曲歌舞、戏曲反串等,但终究未能改变戏曲节目日渐衰落的局面。从1991年春晚开始,戏曲节目逐渐改为联唱,每个剧种的表演没有独立节目。
演出场地
1998年,中央电视台在圆楼内庭院建成一个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高度30米的演播大厅(一号演播厅),1月27日一号演播大厅将第一次被启用,举行198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晚会灯光和舞美所需要的将近2000千瓦的电力已由中央电视台动力部门输送到演播厅现场,确保晚会的使用。
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设立了春晚分会场。2016年,央视春晚进行创新改革,在全国东、西、南、北设4个分会场,和央视主会场同步直播,这一形式在后来的春晚中保留了下来。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春晚没有设立分会场。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由北京主会场和辽宁沈阳、湖南长沙、陕西西安、新疆喀什四个分会场构成。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设北京主会场以及重庆、湖北武汉、西藏拉萨和江苏无锡四个主会场。
参考资料
舞美灯光
每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导演在不断地更换,但是具有一定的风格特点规律,春晚整体模式和结构样式基本相同。
自1983年以来,春晚的现场舞美效果与电视呈现效果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春晚创作者不断将彼时最新的声光电设备引入春晚现场,2000年之后大面积的背景屏幕、地面屏幕逐渐应用于直播现场,2010年之后舞台的复杂机械造型装置的使用逐渐成熟,而2020年前后虚拟现实、扩展现实的迭代再一次全面提升了春晚的视听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采用茶座式,设计多个不同的表演区。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设置主要表演区,主要适合场面较大的歌舞、杂技、小品为主;观众席上设计多个分表演区,主要用于容易和观众互动交流的相声等节目为主,或者相关表演具有反馈对象的,比如歌曲等方式。
在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运用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顶空间,突破了传统晚会的观演关系,在巨幕穹顶的加持下,使观众席与主舞台浑然一体,通过科技创新,将舞台构成一个延展性强的立体演播空间。导演从舞台到氛围的设计,实现功能和设计理念,创新表现手法,增强舞台美术风格。摄像机镜头中不分大小舞台,仅仅看是否符合镜头语言规律的舞台空间。晚会加大艺术和新技术的融合力度,成功应用了数字智能葫芦,能够结合不同节目和场景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转变灯光精准位置,实现一灯多位的设计理念。同时,采用先进技术实现节目、舞美设计需求、舞台动作、视频、灯光和演员能够在相同时间点达到全方位的大融合。该次央视春晚主会场利用4K、5G、AI、VR、AR等技术的高度融合,实现舞美、大屏、各个专业和灯光全面配合,有效提高节目包装成效,增强屏幕感染力,现场采用虚拟机位,针对不同节目利用4K在线虚拟技术进行高效制作,增强屏幕画面的唯美、飘逸。
在2022年央视春晚中呈现出数字技术和传统舞台艺术的深入融合景观,有效打破传统投影和全屏幕舞台搭建方式在推展舞台空间、增强视觉冲击力方面的局限性。导演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塑造表演主体,采用移动屏幕有效拓展舞台边缘视域,同时采用5G高速联通后场屏幕,促进整个演播大厅空间形成全角度沉浸式数字显像空间,增强央视春晚的高科技属性。
互动玩法
制播情况
为了方便听障人士,央视春晚从2003年开始,会在重播时为所有的节目(语言类节目等)加配字幕;2004年,又是第一次在重播时包括主持人的话,全部加配了字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春晚VR直播方案结合了2017年至2019年多次春晚VR制作的成功经验,基于5G+4K/8K+VR等多项技术创新,通过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完成VR信号播出,这是首次对春晚进行多角度、多维度、沉浸式的VR伴随式直播。同时在直播过程中融合总台首创的虚拟网络交互技术(VNIS),开启了多种VR相关新技术融合应用的模式。2020年春晚在5G+VR拍摄与央视频春晚新媒体产品结合的基础上,开拓了VR制作项目的创新模式,一方面配合节目制作需要将技术创新快速应用到实际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满足广大用户多视角、全方位观看春晚的需求,在技术应用上推进“5G+4K/8K+VR”发展战略。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参考资料
收视数据
(以上资料参考)
创作团队
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社会影响
经济
社会价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在宣传党的经济路线、贯彻党的经济方针、传播党的经济政策方面做出了可圈可点的生动实践。
从价值链的视角来审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更多地是提供渠道或平台功能,搭建影视文化类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桥梁。究其实质,各类文艺作品在春晚舞台上得到的主要是类似于“转售”而非增值功能。稀缺性与路径依赖相互叠加,进一步巩固了春晚难以动摇的垄断地位。“垄断”在此并无贬义也并非因行政原因造成,而专指一种供需双方特殊的市场格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也见证并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透过“春晚”可以看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变化。
商业价值
春晚的商业价值包括品牌宣传、商业展示等。这些价值使得春晚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商业平台,也为企业和品牌带来了商业机遇。
春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盛宴之一,具有极高的关注度。每年的春晚都会吸引亿万观众的关注,其收视率一直保持在高位,是中国电视收视率的巅峰之作。这种广泛的观众基础使得春晚成为品牌宣传和推广的理想平台。许多企业都愿意在春晚投放广告,借助春晚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春晚是一个巨大的商业舞台,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展示自身实力和特色的机会。在春晚的舞台上,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表演,包括歌舞、小品、杂技等,这些表演往往与特定的行业或品牌相关联。通过与春晚合作,企业可以展示其产品或服务的特点,进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文化
文化价值的多元共生
春晚“意在发掘传统春节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性”。春晚的文化核心是与春节相关的价值观,即春天所代表的万物复苏和家庭团聚的象征意义。春晚往往呈现基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孝道、仁义、重视教育以及强调社会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春晚作为一个媒介仪式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基于上述文化价值观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以仪式化的氛围重复建构并强化这些文化价值观,建立或巩固文化共识、构建集体文化记忆。
随着春晚属性“从流量到流向、从分众到大众”的转换,最终成为普惠性文化。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代际品味差异,也彰显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气度,更在国际领域展示了中国多元现代的一面,丰富了“中国故事”的呈现面向。
文化元素的繁荣多样
春晚通过精心设计的文本和结构,强调文化和民族象征,在文化认同的形成中发挥了世俗仪式的作用。它在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中扮演着文化狂欢节的角色,营造出“一个团结幸福的中国大家庭”的形象。自1983年首届春晚开始,民族元素就是春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借助春晚、对内实现了精神价值上的相融相通,在国际传播中则展现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样化美学造诣和文化风采。
文化认同的巩固强化
春晚的国际传播,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以中华文化的传承认同为纽带来团结海外华人。全球华人共同完成了向农历新年的跨越,观看春晚的行为超越了地理区隔,成为海内外华人在虚拟时空“聚集”并共同回忆历史、体悟文化并强化认同的仪式。
政治
春晚已经形成特有的节目流程和相对固定的模式,从纯粹的综艺晚会上升为承载国家宏大叙事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仪式观的视野下,春晚持续表达了中国社会主流的共享信念。
面向国际社会,春晚在政治维度上的传播功能主要表现为向海外受众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宣介中国理念。通过向海外受众呈现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习俗以及最新社会发展状况,从而不断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海外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
此外,春晚还通过对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展示,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中国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各领域的进步。通过向海外观众呈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政府的治理成效以及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春晚向海外受众塑造了中国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家形象。
争议事件
公开致歉
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黄一鹤将舞台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晚会遭到了媒体的批评。在舆论压力下,1985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并表示:“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
曾遭遇信任危机
春节联欢晚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曾遭遇了信任上的普遍危机。对春晚的举办形式,节目质量、“名利场”抓击等不同声音纷纷出现。早在1990年春晚所举行的抽样调查中,19—29岁主收视人群的满意度就已是最低,尤其是在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明显。
春晚零点报时
每年春晚零点报时前后都是一个“事故多发时段”,几乎每年春晚的零点仪式都无法掐准钟点,而且随时会有突发事件,这时就由主持人们负责“救场”。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零点报时是历届最混乱的,被网友们称之为“央视春晚黑色三分钟”。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众主持人在零点钟声敲响前的集体乱阵。主持人串词接连发生口误,抢词、忘词等连续不断的出现。零点报时最后晚了一秒。为了不让事件继续扩大,在初一央视二套、四套重播的春晚是重新经过剪辑说完,重播的“零点敲钟前”的节目是此前录制的备播带。春晚总导演金越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赵本山的小品《策划》超时,于是导演组决定把一个零点之前的节目,联唱《欢乐和谐好光景》放到了零点之后。由于节目调整导致零点计时混乱,这样的临时的变动使得主持人措手不及。
曾取消晚会广告
央视春晚中名目繁多的广告销售,也引发了批评者的广泛关注与激烈批评。在春节晚会的资本运营、著作权争议、广告时段竞拍等方面,也都先后引发了研究者和管理层的关注。在逐步发展的实践过程和机制磨合中,春节晚会的运营链条和利益结构都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基于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变革与调整。
2012年,在文化政策发生变化、广播电视媒体商业化、庸俗化趋势广受舆论批评的情况下,央视下决心清除掉了该年度春节晚会中的所有广告,在春节晚会举办30年之际,重新回归“回家过大年”的传统主题。自2015年开始,春晚与腾讯微信、阿里巴巴等企业达成联名合作,以期结合新的收视方式或互动方式来吸引、扩大观众群。
真唱假唱
每年春晚播出的第二天,关于在晚会中是否存在“假唱”情况经常受观众争议。例如2003年林忆莲演唱《至少还有你》,2004年周杰伦演唱《龙拳》,2010年王菲演唱《传奇》等等。对于春晚假唱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被不少春晚相关人员回避。虽然过去春晚因为技术问题,需要演员用“对口型”的技术处理,来达到晚会转播的效果。但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央视的直播水平能够达到“零延时”,而技术上也不存在过去“对口型”的问题,央视仍旧对假唱的问题模棱两可,从未给出直接应对的说法。
口误事件
董卿口误
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董卿在介绍马东时,误将“马先生的儿子马东”说成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在后来的2009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董卿再次介绍马东时,刻意在“马先生的儿子”后面拖长了音,并且加重了音调才接着说出后面的“马东”二字,登台的马东也略带调侃地说:“为了我们爷儿二人的这名字呀,董卿连年都没过好,辛苦了!”
2009年2月9日播出的马东主持的央视《文化访谈录》节目中,董卿首次公开谈春晚“口误门”,并用“感伤”“感动”“感悟”三个词概括了这些天的心路历程。
小品台词口误
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投其所好》中一句“拒绝黄拒绝赌拒绝乒乓球”的台词,让包括马龙、王皓在内的众多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纷纷对此表示不满。前辽宁乒乓球队员、福原爱私人教练汤媛媛看后发微博称:“乒乓球是国球,请不要拿我们的努力和汗水当作讽刺的小品,这是在侮辱我们对乒乓球的一种执着和精神,我鄙视,也不知道乒乓球怎么就和黄赌毒能联系在一起了。”
春晚结束后,沈腾第一时间在微博致歉,他坦言,“一个口误,拒绝黄拒绝赌拒绝拍马屁,把拍马屁说成了乒乓球。抱歉!给喜欢国球的朋友们添堵了。”而沈腾则在随后的采访中坦言:“唯一遗憾的就是,这个争议让本该脸红的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观众都来看我和国乒之间的误会了。”
作品疑似抄袭
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两部小品《喜乐街》《小棉袄》在播出后,被许多网友质疑抄袭。网友指出,在《喜乐街》中,贾玲和瞿颖边唱边跳的“女神与女汉子”PK戏,疑似抄袭韩国SBS电视台2014年搞笑节目《寻笑人》。除了台词由韩文改成了中文,主题、演员动作及音乐旋律等的相似度颇高。而《小棉袄》中,则被指出与日本喜剧组合“UNJASH”的作品《荞麦面店员和未婚夫》非常相似,“虽然也加入了不少改动,但明显能感觉到灵感是出自那里的”。
春山学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由白敬亭、魏大勋、魏晨演绎的歌曲《上春山》引发广泛网友关注,网友主观猜测和解读白敬亭故意抢C位,影响节目的走位,由此延伸出热梗“春山学”的话题热议。
北京青年报》评论:短视频文艺评论中脑补出来的“春山学”,引发大量网友跟风讨论、批评乃至谩骂,诸多言论超出对事件本身合理批评的范畴,转而对白敬亭进行人格侮辱,侵犯其尊严。
2024年12月31日,白敬亭方告黑胜诉。经人民法院判决认定,被告方某和李某发布的关于此事件的相关言论均为不实信息,缺乏客观依据,构成名誉权侵权。
知名人物
歌唱演员
小品相声演员
主持人
导演
晚会评价
除夕夜里的娱乐盛宴,辞旧迎新的精神大餐,当代中国的集体记忆,光辉岁月的长情陪伴。用欢笑给年轮加个封面,以温情为成长做个标签;传递思念,见证团圆,舞动吉祥,唱醒春天。任凭时光流转,祥和欢乐不变,岁岁难忘今宵,年年不见不散。(《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致敬词)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个重要文化事件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电视晚会它创造了一个文化奇迹,完成了一个电视神话。春节联欢晚会承载了太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凸显了更为宏大的叙事功能。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艺活动、联欢活动,春节联欢晚会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金鹰网评)
自1983年以来,春晚在恪守本真、坚守初心的基础之上,不断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坚持晚会节目方向性、文化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节目形态、创作理念、制作技术、传播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已经成为了铭刻在中华民族基因深处的集体记忆。作为一年一度的文艺盛会,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欢度春节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晚肩负着回顾年度社会热点、梳理年度建设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媒体功能。(《广州日报》评)
春晚以一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文化盛宴,携着祥和的祝福推开春的大门,凝聚力量,催人奋进。(《人民日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6 11: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