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X标准中电源的工作原理和性质与ATX完全相同,具体的指标也大同小异,同样能够实现软开机、睡眠与唤醒、遥控开关机等功能,针对CPU大功率化的趋势同样加入了ATX12V中的P4四针专用插头,但BTX标准对电源与主板的连接器加入了新规定,建议采用原来
服务器电源中才使用的24针连接器,与
ATX电源的20针连接器相比又增加了4根针脚(分别为+3.3V、+5V、+12V和地线)以增加插头带动负载的能力,减少大电流通过接头时接触电阻导致的电压损耗,所以ATX电源还需要进行插头转换后才能在
BTX主板上使用,不过预计早期生产BTX主板的厂家会考虑到ATX电源的兼容性问题而继续在主板上保留20针的连接器。BTX电源一般都会考虑到兼容ATX主板。
BTX电源主要是在原ATX规范的基础之上衍生出ATX12V、CFX12V、LFX12V几种电源规格。其中ATX12V是既有规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ATX12V2.0版电源可以直接用于标准
BTX机箱。CFX12V适用于系统总容量在10~15升的机箱;这种电源与以前的电源虽然在技术上没有变化,但为了适应尺寸的要求,采用了不规则的外型。定义了220W、240W、275W三种规格,其中275W的电源采用相互独立的双路+12V输出。而LFX12V则适用于系统容量6~9升的机箱,有180W和200W两种规格ATX与BTX电源的区别BTX(BalancedTechnologyExtended)是Intel定义并引导的桌面计算平台新
支持Low-profile,也即窄板设计,系统结构将更加紧凑;针对散热和气流的运动,对主板的线路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主板的安装将更加简便,机械性能也将经过最优化设计。基本上,BTX架构分为三种,分别是标准BTX、MicroBTX和PicoBTX。
从尺寸上来看全系列的BTX平台主板都没有比
ATX主板小,所以BTX的发展并不为更小的桌上型计算机,但较具弹性的电路布线及模块化的组件区域,才是BTX的重点所在。BTX机箱相比
ATX机箱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把以往只在左侧开启的侧面板,改到了右边。而其它
I/O接口,也都相应的改到了相反的位置。
BTX机箱内部则和ATX有着较大的区别,BTX机箱最让人关注的设计重点就在于对散热方面的改进,CPU、图形卡和内存的位置相比ATX架构都完全不同,CPU的位置完全被移到了机箱的前板,而不是原先的后部位置,这是为了更有效的利用散热设备,提升对机箱内各个设备的散热效能。为此,BTX架构的设备将会以线性进行配置,并在设计上以降低散热气流的阻抗因素为主;通过从机箱前部向后吸入冷却气流,并顺沿内部线性配置的设备,最后在机箱背部流出。这样设计不仅更利于提高内部的散热效能,而且也可以因此而降低散热设备的风扇转速,保证机箱内部的低噪音环境。
除了位置变换之外,在主板的安装上,BTX规范也进行了重新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BTX拥有可选的SRM(SupportandRetentionModule)支撑保护模块,它是机箱底部和主板之间的一个缓冲区,通常使用强度很高的低炭钢材来制造,能够抵抗较强的外来力而不易弯曲,因此可有效防止主板的变形。
另外,机箱还有超薄、半高、3/4高、全高和立式、卧式机箱之分。3/4高和全高机箱拥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5.25英寸驱动器安装槽和二个3.5寸软盘机槽。超薄机箱主要是一些AT机箱,只有一个3.5寸软盘机槽和2个5.25寸驱动器槽。半高机箱主要是MicroATX和MicroBTX机箱,它有2-3个5.25寸驱动器槽。在选择时最好以标准立式ATX和BTX机箱为准,因为它空间大,安装槽多,扩展性好,通风条件也不错,完全能适应大多数用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