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反应(A reaction)又称为剂量相关性不良。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为固有药理作用增强或持续所致。
A 反应具有剂效依赖性和可预测性,发生率较高,但危险性小,病死率低,个体易感性差异大,与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效应等。
药物副作用
副作用(Side Effects;Adverse Reactions),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随着主要作用而附带发生的不好,如:过敏,头晕等等。有些副作用只与每个人的不同体质有关。
发生概率:严格来说,所有的药,包括化学药、中药、中成药都有副作用,只是不一定每个人每次使用都会表现出来。以降压药为例,
硝苯地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降压药,它有一个很常见的副作用是踝部水肿。然而并不是所有吃硝苯地平的患者都出现,也不是吃药多的就出现,吃药少的就不出现。有些副作用只与每个人的不同体质有关。这有点像过敏,比如有人对花生过敏,不能吃花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花生过敏 。
正确看待副作用:
如果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不敢用药,是因噎废食。我们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控制它、和它共存,而不是抗拒它、否认它、害怕它。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像ACEI类的降压药(一般叫某某普利),一些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干咳,如果不能耐受的话,可以询问医生是否可以换用ARB类的降压药(一般叫某某沙坦),很多人换药后该副作用明显缓解。有些药物副作用是可以采取手段减轻的,比如
糖皮质激素能够增加胃酸和
胃蛋白酶的分泌,导致
消化性溃疡风险升高,医生会给有些大剂量、长期使用激素的人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来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风险。有些药物副作用一旦出现,是应该立即停药并换药的。
减轻药物副作用的建议
事实上,从药物的设计、研究和开发阶段,科学工作者就已经为减轻药物副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为了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将药物设计成肠溶片;比如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将其制成胶囊;比如为了服药更方便,同时减小药物浓度的波动,将药物设计成控释片、缓释片等。
(1)在医生开出药物之后,要详细了解服药方法和主要副作用,并了解清楚在用药期间应该怎样监测这些副作用。
(2)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诊。
(3).治疗、控制慢性疾病的药物,一般都是处方药,遵循医嘱或执业药师的用药指导,不要自诊自治,不要随意购买药品。
(4)避免使用渠道不正的、不合法的药品,更不要以食品或保健品代替药品使用。
毒性作用
毒物小分子与机体大分子相互作用所致的变化,即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发作用过程。例如邮寄磷酸酯经体内i代谢转化,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结合(磷酰化),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然后引起毒性效应;这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称为毒性作用。因为在抑制
乙酰胆碱酯酶后,使体内乙酰胆碱过量蓄积,产生毒草样和烟碱样毒效应。
继发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机体对较长时间的冷热刺激所产生的短暂的与生理反应相反的作用称为继发反应。如
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可以导致
菌群失调,这是药物直接作用的结果。
折叠是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是治疗剂量下治疗作用本身带来的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
而诱发的二重感染、
维生素B类缺乏而致溃疡,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的出血,以及
阿司匹林诱发
瑞氏综合症(Reye syndrome)等均为诱发反应。
折叠首剂效应
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系指首剂药物引起强烈效应的现象。有些药物,本身作用较强烈,首剂药物如按常量给予,可出现强烈的效应,致使患者不能耐受。如降压药哌唑嗪,首剂按常量应用,常出现血压骤降现象。因此对于具有这种性质的药物,其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加大到一般治疗剂量,较为安全。
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Sequelae effect):也称为后遗作用(post effects)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作用时间可长可短,有些十分短暂且较容易恢复,如应用苦寒药物后患者短期可能会食欲不振,腹中不适。而有些作用比较持久且不易恢复,如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在停药后可发生低血钾,高血压,浮肿,乏力等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海藻长期服用,可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停药后,症状逐渐减轻。一般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常随停药或血药浓度下降而减退。如若药物毒性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器质性损害,则虽停药但症状仍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