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是指在非酶促条件下,
蛋白质、
氨基酸、脂类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经过缩合、重排、裂解、氧化修饰后产生的一组稳定的终末产物。[1]该反应早在1912年就被法国化学家Maillard发现,故又称Maillard反应。AGE具有高度异质性,在体内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已知的AGE结构形式有:戊糖素(pentosidine)、羧甲基赖氨酸(CML)、羧乙基赖氨酸(CEL)、吡咯素(Pyrraline)、交联素(Crossline)等。在机体的不同组织中,如胶原、晶状体循环系统以及肾脏中,都有AGE存在。[2]
①大分子末端的还原性氨基与葡萄糖等还原糖分子中的醛基进行加成形成可逆的Schiff bases,反应迅速且高度可逆。形成的Schiff bases的数量主要取决于葡萄糖的浓度,当葡萄糖被清除、浓度下降时,Schiff bases将在数分钟内发生逆转;
②经数天后,不稳定的Schiff bases逐渐发生Amadori重排反应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醛胺类产物,此过程发生得较为缓慢,但快于其逆反应,因此Amadori产物能在蛋白质上积聚,并在数周内达到平衡。Amadori产物的数量与葡萄糖的浓度相关。上述两过程的产物统称为早期糖基化产物;
③Amadori产物再经过一系列脱水和重排反应产生高度活性的
羰基化合物,例如α-乙二酸,3-脱氧葡萄糖醛酮和丙酮醛等。其能同蛋白质的自由氨基反应生成AGE。生成的AGE能够跟相邻蛋白上游离的氨基以共价键结合形成AGE交联结构。AGE及其蛋白加成产物是很稳定且不可逆的。
AGE在未患糖尿病受试者组织中缓慢增加,但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循环中持续高糖水平加速了AGE的产生,使其大量蓄积。产生的过量AGE不仅可以与蛋白质交联,影响蛋白质性能,也可以通过与特异受体结合,发生反应来改变细胞功能,从而导致机体的病理变化。AGE与
糖尿病肾病、
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等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实验(DCCT)和英国糖尿病
前瞻性研究(UKPDS)等结果证明,皮肤中AGE浓度的异常升高是提示糖尿病和未来可能发生并发症的生物标志。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以多种方案尝试对人体血清或皮肤中的AGE进行检测,如放射受体分析法、
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但这些方法的操作过程繁琐,而且都需要离体实验,阻碍了AGE指标在糖尿病筛查及并发症预测中的应用及推广。
AGE具有自发荧光的特性,在近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够在可见光波段发射荧光,[4]图2是AGE的激发-发射光谱图。因此,可以通过测量AGE荧光光谱,来反映其在机体中的浓度。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荧光光谱法检测AGE不需要采样化验,也无需试剂,具备实时、无创、安全等优点,可用于糖尿病筛查以及糖尿病并发症风险评估,拥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