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最美的散文》是2014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建伟。
内容简介
《2013中国最美的散文》由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图书目录
2013年中国散文漫谈
人间气象
龙!龙、龙
圣敦煌记
乡村燕事(外一篇)
藏狗
沉重的负债
耐心的胜利
今生只为一个字
谁能让我带走星空
饮空记
回访梁家河
父亲往事
齿痕
人文中国
儿时的原
自由的翅膀
在三教堂酿一缸酒
我们怎么笑
你还有几颗牙齿
一个人和羊
1973年的一次下乡
1942:玉山之殇
立碑记
等待回信
片刻的忏悔
风雪吴公馆
生活随笔
为一个怨恨者的死亡而悲伤
文学的祝福性
茶与瓦
闯荡在灰色的航道上
乡村小提琴
乡村散戏
老由家的洋姑爷
老黄、老白和老羊
一个收集脚印的人
麦西来甫跳起来
尜尜
雪山下
书海情缘
笔架山记
陕南狼事
陕南鸟语
故乡,一个回不去的地方
娘要嫁人
父亲的水碾坊
面对土地,爹流泪了
父亲的葬礼
怀念父亲
父亲的陶醉
父爱也摇曳
让寒夜远去
我家的保姆
有爱,就能活下去
天籁
小指
从未离去
时间的味道
女人也贪色
他的灵魂凝聚在雪山之中
37度
读点信札
小静
土门土人
叩问生命的价值
屋檐下
人走了,清明还在
家乡的芦苇
大江放排入
有一张纸
舌尖上的鱼
想起哥哥写的血书
诱人的豆花
母亲雪
陪父亲喝酒
年夜饭
母亲的疆场
微山湖畔活雷锋
奶奶的爆米花
火烧军马场
老家是幅古画图
长大的黄瓜
乡音
故乡的黑榄树
馒头香甜
真情兴义
女孩与栀子花
静观山水
读山
月亮颂
喀什
喀纳斯冰湖
普陀雨中图
在海边(外二篇)
山居终南
雪山上的红其拉甫
长涂的港
谒王充墓
中国斗鱼
竹林深处读板桥
丰溪文化公园记
温馨的绿
十里长廊
骑行西藏
孑L子故里游
凤江菖蒲
洛阳赏牡丹
脚尖上的芦花
河流之外
藏秋菜
小站
司马迁祠前
枕着音乐人眠
画语
序言
2013年中国散文漫谈
●蒋建伟
散文的气象,正是作家的气象,所关乎当下这个时代的个人历史、美学思想和人文关照的一段独白,也是作家一望无际的胸怀。
为什么要提“散文的气象”呢?和气度、气魄、气场相比,我认为,气象无疑是巨大的虚无的,像大气层幻化的万千云雾,环状去飞,绕着作者那颗小地球一样的灵魂。有些作家,一上来,就找到自己的小地球了,这是万幸。有的人,写了很多作品,甚至写了一辈子,还是没办法找到它,始终就差那么一点点东西,只能继续找,这样的作家很多很多。想想,当你解决了自己的语言、抒情、叙事、描写、技巧、思想这些问题之后,写出一篇散文作品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但假如你作品里缺了气象,你就与一篇好散文擦肩而过,你最后会发现你等于白写了。散文是有生命时间的,比作家的生命都要长,至于长到何时,取决于作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象。
这个时代,伟大且波澜壮阔,开放且气象万千,和平,繁荣,哲思,进步。是一个人人都在放飞自己的“中国梦”的时代,个人和社会整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相连。这样,我在梳理和观察2013年中国散文创作的时候,第一个蹦进脑子里的是“气象”,这里面,有作家的时代忧患感,有作家的家国情怀,有激愤的人类良知,有沉重的山水一梦,真正是胸有气象、气象万千了。
2013年的中国散文,主要呈现出“气象”、“家国”、“大爱”、“宗教情怀”四个特点,像梁晓声在《龙!龙、龙》中替底层百姓发出了反腐的心声,于坚通过《圣敦煌记》表达了诗人找寻中国最后一块宗教圣地的迷恋和不舍,徐怀中在《底色》里展示的战争残酷性和军人对人类和平的向往,丹增在《藏狗》里对一个个藏狗的故事和灵魂拷问,李存葆在《乡村燕事》里对于明清小品散文的传承……诸多篇什,呈现出题材多元化、风格多样化、地域语言情趣化等特点,真实,感人,有趣,也不乏一些精品。
一、散文的气象
说到散文的气象,我不得不提到两篇散文:梁晓声的散文《兄长》,李存葆的散文《呼伦贝尔记忆》。前一篇是亲情散文,后一篇是文化散文,然而,两位作家都把目光由自己转向了当下这个社会,由古人转向今人,有大气象,有大胸怀,更有感动。那么,今年又有哪些有如此大气象的散文,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呢?
梁晓声的散文《龙!龙、龙》(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是作家关注当下底层老百姓生活、鞭挞不为民执政的贪官们的力作。作品通过近邻兄弟玉-龙在北京打工的不幸遭际,揭露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不公平的、对老百姓吃拿卡要的腐败事例,替“玉龙”们鸣不平,痛骂贪官污吏。特别是玉龙说“有时候我真想自己能变成一条龙,把中国的贪官、黑官、腐败的官全都一口一个吞吃了!但是对老百姓却是一条好龙,一片鳞一块玉,专给那些穷苦人家”,其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催人泪下。我注意到,全篇的结构紧紧围绕“我的梦”、“玉龙的梦”、“中国草根阶层人群的梦”,关注了今天的反腐败问题,还有老百姓的人间疾苦,这样的散文,是何等的大气象!毕竟,一个为老ff4g代言、关注底层民生的作家,在今天来说,已经_不多了。也正是这样的散文,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反腐败题材的作品,也成为了他继《兄长》之后,完成了由亲人过渡到他人、草根弱势人群的创作转变。
丹增先生的散文《藏狗》(原载《人民文学》2叭3年第8期),通篇充满了作家对于藏狗的近乎图腾般的敬仰之情。文中,作家回忆了藏族人生命中的藏獒、猎狗、狼狗、鹰狗、狮子狗、哈巴狗等狗类,通过五六个人和藏狗的真实故事,写出了狗类对主人的忠诚、知恩图报和哈巴狗的狡猾多变、仗势欺人,以狗的众生相看待人类,讽刺我们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蕴涵了作家宝贵的人生哲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的“我属狗,我不知道全中国有多少人属狗,但是,按12生肖平均,起码也有一亿人属狗”那句话,可以说,丹增是一个爱狗、爱天下人所有的狗的人,他认为狗类和人类一样有灵魂,我们应该善待狗类,不然,他不会发出“如果,谁读了这篇短文,不再杀狗,不再贪吃狗肉,我愿真心给他磕个响头”这样的感叹。
李存葆先生的《乡村燕事》(原载《人民文学》2013年第6期),传承了明清传统散文的精髓,一走清新、诗化、淡雅之文风,工整可爱,哲思人生。古往今来,描写燕子的经典诗文不胜枚举,历代文人们对燕子寄托了种种美好的寓意和遐思,久而久之。这类题材的散文创作也就成为了大众化的题材,很难写出新意。李存葆却剑走偏锋,他的文字,没有仅仅写自己家的6只燕子,而是写了全家四代人和燕子的历史渊源,写了人们几千年来如何与燕子为邻、人燕和睦相处的道理,语言的弹跳起伏之间,充满了哲学、宗教、地域、思想、文化方面的参悟,教人向善,引人思索。
唐兴顺的《太行九记》(原载《海外文摘·文学》2013年第6期)雄浑大气,刮起了一股股来自豫北太行山的粗野之风,下笔一泻千里,语言泥沙俱下,散发着一个中原汉子的雄性特征。作品通过九个太行山的山民的故事,为太行山的小人物立传作记,剖析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各自的人生哲学,可独立成章,可系列成文,语言老辣、成熟,有生活,是今年不可多得的一篇笔记体佳作。
迟子建的《谁能让我带走星空》(原载《文汇报》2013年3月8日),为我们描绘出作者故乡那浪漫美丽的童话世界,在她的笔下,星空有无穷的向往和宿命感,有作者内心柔软的小世界,玲珑。细腻,小气象竟也写得诗情盎然。
周晓枫的散文《齿痕》(原载《人民文学》2013年第7期),从一次被贪财的牙医误诊起笔,进而经历拔牙、正畸的痛苦故事,得出了“我的齿痕就是我的路,,的人生感悟,进而联想到我们“个人秘而不宣的成长之路”,有节奏,有音韵,布局缜密。干净而挑剔,“小”处的书写中保持了作家的新散文姿态。有些句子,比如“整副牙就像交错的钢琴黑白键”、“刚拔下来的牙齿里能透出依稀的光芒……这伪造的小琥珀”,比喻种牙大夫的脸“就像五官成形后又让谁揉了一把的感觉”,幽默,值得玩味。
耿翔《立碑记》(原载《文艺报》2013年4月8日),诠释了作者“一手扶碑,一手抚摸,父母身后的山河”的心境,正所谓厚土葬先祖、立碑寻亲人,充满了诗人般的大气魄,行吟凄然。
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是什么?康剑通过散文《喀纳斯冰湖》(原栽《新华文摘》2013年第5期),称“人类的眼泪必定是这冰川上的最后一滴水”,而作者所暗喻的,就是北疆大地上的喀纳斯湖。作为一篇平朴的游记,作者却通过大量景物及心理的白描、虚构、想象、人物对话等技巧,开掘了丰富细腻的、悲天悯人的情感世界,颇具现实生活意味。
二、作家的家国情怀 家和国,小中见大。国和家,大中有小。但如果把“家国”二字用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么,他就拥有了伟大而广阔的情怀。
徐怀中先生的《底色》(原载《海外文摘·文学》2013年第10期),是今年散文界的重要收获。作者用纪实的手法,回忆了自己当年作为战地记者,和中国战友们深入美国越南战争前线采访、慰问、转移后方的故事,亲眼目睹了战争带给越南人民的严重摧残,对人类家园的肆意践踏,更有对美国飞机在越南河内上空进行大量喷洒“橙色剂”剧毒二恶英的无比谴责,这表明每个军人都渴望和平!只有和平,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拥有小家庭的幸福日子。读过这部作品,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家国大情怀,什么叫军人大境界。
王火先生的《走过中原“人间地狱”》(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2013年第3期),再现了作者15岁时亲历1942年中原地区蝗灾的日日夜夜,悲凉的文字,凄惨的国土,令人动容。相比较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作家的感情更真实、更复杂、更可亲,从这一点上讲,优秀的散文不仅要靠语言、写作技巧取胜,还要有心系家国、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要心中时刻有大爱,有大善,有时代忧患感。
……
鲍尔吉·原野先生的《月亮颂》(原载《海外文摘·文学》2013年第3期)。文字空灵,思想辽远,除了诗化,我感觉还具有神秘的宗教特质。这样一组散文,主角是“月亮”,配角才是“我”,机智幽默的文风、腾挪跳跃的文思,使得作品很容易脱颖而出。从我的角度看,《后退的月亮》最妙,作者在草原上晨跑时被人误会,改成了晚上跑,后来结识了那轮“后退的月亮”,得出了“人往前走,月亮向后撤”的人生感悟。
雷平阳《饮空记》(原载《人民文学》2013年第12期),具有诗人般豪放、张狂的气质,作品充满了迷人的宗教情怀。作者描摹了一件件寓言式的酒事,散点化的叙述,狂风骤雨般的节奏,说喝醉酒的人们是“一堆装满了粮食的麻袋”,把酒一饮而尽看做“向死而生”之举。比如,作者这样写道:“有一种醉,是灭顶之醉,人醉了,不吵闹猖狂,不吐,不动,身体是热的、软的,命还在,魂魄却被酒神逼到了体外。漫山遍野去闲逛”,说“黄土青山依旧,臭皮囊换了一代又一代”——这气魄,大胆,高远,大有一泻千里、醒世万年之势。 坐禅论道,耕地砍柴——这是古代隐者追求天地人合一的人生大境。看似世外桃源一般遥不可及,不料,却被一位今人问道时偶遇。张剑峰是一位漫游在都市红尘和终南山草堂的山人,他在散文《山居终南》(原载《问道》2013年第1期)里心怀禅宗,大道自然,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仙境般美丽的终南山,一个“寻隐者不遇”的终南山,也是一个逃离世外、无欲无求的终南山。作者神往的是“用最质朴、最美好的方式打发时光”,实际是现代生活的心态,加上他清丽的文字,绵软的禅意。更为我们勾勒出一片灵魂的清净之地。
刘聪博先生的《陕南狼事》(原载《海外文摘·文学》2013年第11期),寥寥千字。却回忆了故乡人和狼的一件件往事,把狼的狡猾、母爱、智慧、善良、团体作战、处事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颠覆了我们对阴险无情的狼们的偏见,有微言大义、尺幅惊澜之势。在环境极度恶劣的今天,狼的生存条件已经被人为地破坏,可以说,狼类正被人类一步步逼近坟墓。狼曾经是人类的精神图腾,是祈求万神保佑的一门宗教。作者的书写,意在呼吁我们要保护狼群,保护地球村这个美丽的大家园。
袁明华《闯荡在灰色的航道上》(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2013年第11期),回望作者青年时闯荡黄浦江的那段岁月,语言颇为洗练,干净,凸显出人在困顿时刻的不屈精神,读书喝酒消愁的那些快意,让我们一下子记住了那个叫袁明华的船长。
五、尾声
散文,需要气象,更需要作家的情怀。
2013年的中国散文,关注民生,书写“中国梦”,呈现出题材多样化、风格多元化的创作趋势。比如,陈忠实《儿时的原》、赵丽宏《自由的翅膀》和《望江楼畔觅诗魂》、梁衡《文章大家毛泽东》、刘庆邦《凭什么我可以吃一个鸡蛋》、刘亮程《驴叫》、习远平《父亲往事》、霍达《听海》、张宏杰《朱元璋屠杀功臣始末》、祝勇《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阿成《等待回信》、贾平凹《读山》、莫言《悠着点,慢着点》、周同宾《1973年的一次下乡》、耿立《引刀成一快》、吴昕孺《母亲的河》,保持了关的特质。还有,像何弘《茶与瓦》等作品,风格各异,情中求真。
但是,2013年中国散文的研究和批评严重滞后。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评论家对于最新发表的佳作缺乏关注度,眼光不敏锐,只盯住大报大刊、名家名人,阅读遴选面很窄,一些散文仅仅只是发表发表而已,作品的影响面很小;二是评论文章大都是固定格式,即“评、捧、赞”,缺乏理论性的研究、归类和提升,文本仓促而浮躁,缺乏对作品建设性的意见;三是散文批评的声音很小,即使国内报刊发表的数量极少的文章,批评家的眼光也只盯在我国古代散文、“五四”时期散文以及近现代散文、散文大家,当代的也仅限于2010年底以前,鲜有本年度的散文作品批评,回避当下、不说真话、不敢批评成为一种集体习惯;四是评论家对于本年度散文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没有作品的量的梳理和归纳分析,就很难有理论的质的学习和探讨,更无助于当代中国散文的整体发展。我认为,既然每年有如此众多的佳作问世,评论家就必须身在现场,应该第一时间推荐给更多读者分享,毕竟,作品与批评、作家与争鸣才是中国当代散文的繁荣之所在。
这个夜晚,我仰望高天上所有的大气象,星星点点,一瞬一世,坠入莽莽大地、山河、人间。
2014年1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