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DD导弹驱逐舰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驱逐舰
19DD导弹驱逐舰,即日本海上自卫队新型驱逐舰“秋月”号(19DD)于2010年10月13日举行了下水仪式。19DD是日本为应对“新威胁”而设计建造的对用途驱逐舰,名义上是为了替换已服役20余年的初雪级,实际上是进行了新一轮的编制调整并迎合了新的作战需求,进一步加强了编队的防空反潜作战能力。该级驱逐舰建造计划被2007财年(日本平成19年)国防预算批准,故按日本武器命名传统,项目代号发为19DD。预计建造4艘,首舰在2010年10月13日在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下水,正式命名为“秋月”号。该舰定于2012年服役,将进一步加强海上自卫队执行水面战和导弹防御等任务的能力。
建造背景
1990年代起,海自陆续新造新一代的村雨级、高波级护卫舰,日本的通用护卫舰逐渐完成大型化趋势。不过1990年代服役的舰种设计及武装都略显保守,与当时国际第一线造舰结晶,如拉法叶级巡防舰、萨克森级巡防舰等相比便相形逊色,到高波级海自的军舰在匿踪性上仍考虑不多,侦搜设备仍使用1970年代成熟的机械转动式三次元雷达。在2000年初期舰载新装备已届成熟;包括在平成12年(2000年)研制完成的FCS-3战斗系统、预定在平成15-16年间完成的新型水下战斗系统OQS-XX,为了赶上国际标准,海自拟定暂停高波级五号舰以后的造舰计划,利用高波级预定替换的配额启动了新世代泛用驱逐舰建造计划。
最初自卫队的计划,高波级将与村雨级、日向级、金刚级等构成8舰8机4护卫舰群架构,扣除4艘直升机护卫舰、4艘神盾驱逐舰,村雨级与高波级总需求规模要20艘,即便扣掉了已经完工的军舰,新世代泛用驱逐舰应当还有6艘需求。因为在数量上可以确保规模,计划初始之际新型泛用护卫舰在纸上概念图极为先进,参照拉法叶级标准,使全舰外观相当简洁;然而预算规模抑止了自卫队利用新设计的企图心,包括爱宕级护卫舰建造计划等项目,最终新世代泛用驱逐舰只剩下4艘配额,基础设计也只是运用高波级的基础设计上优化,而没全面重新设计新外型。原本新型泛用护卫舰预定在平成18年(2006年)编列预算开工,但受到预算不足限制,顺延一年,因此在预算书上变成了19DD。而且当时预算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压缩了19DD的设计,原本向政府请款848亿日币的新型舰首艘最后只拿到了750亿预算;二号舰在2008年取得同额预算规模,但是三/四号舰预算在2009年过关,但是在樽节的理由下2舰造舰预算从1,515亿日币压缩至1,450亿日币,这让完工后的秋月级最后成为大量妥协的产物;虽然拥有极佳的基础侦搜能力,却缺乏完整配套。
日本建造19DD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替换再起建造的多用途驱逐舰,适应新的编制调整,进一步提升“八八舰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满足编队增加舰载直升机的数量,适应高强度的反潜作战需求,弥补编队的防空能力的不足,提升在没有岸基飞机掩护的情况下,遂行远洋作战的能力。
19DD的主要是承担多种作战任务,从传统的应对外敌入侵、监视周边海域、处理突发事件、对付间谍船等,到参加国际反恐行动、紧急救援、海外撤侨等无所不能。活动范围能够从日本周边海域到中东地区,甚至到亚丁湾,囊括整个日本海上交通线。不但继承了初雪级、朝雾级、村雨级、高波级等多用途驱逐舰传承的应对多样化任务的能力,还可为弹道导弹防御编队中的金刚级驱逐舰提供从点到区域的对空防御能力,具备长期在海上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定位
传统的神盾战舰如美国的伯克级虽然可以同时迎击12个目标,但受限在标准导弹硬件架构仍是半主动雷达导引,即使中途可自动飞行,但终端目标标定仍需要仰赖舰艇装设的AN/SPG-62照明雷达;该雷达只能同时处理单一目标射击导引,如果目标在不同方向时需要转动到必要接战位置。而勃克级在设计上只装设3具照明雷达(舰艏1座、舰艉2座),当敌方采取饱和攻击时,即使相位阵列雷达可捕捉到目标,但照明雷达的应对余裕恐有不足。[3]尤其在2000年以后,因应北朝鲜在对外投射载具威胁日益清晰,美国与日本联合打造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选择的载台即是勃克级舰艇及神盾战斗系统。原本设计定位是舰队区域防空的神盾舰可能需要将侦搜能量转移供高空弹道导弹追踪后,替区域防空补位的必要能量也日益清晰。
为了替长程防空舰火力空缺补位,秋月级配备了FCS-3战斗系统。最初建案构想海自希望能让这套系统全部采用国产配备,包括四面式主动相位阵列雷达、战斗管理系统,以及由99式空对空导弹改良的舰载主动导引舰对空导弹(AHRIM、XRIM-4),使她具备僚舰防空能力(Limited Local Area Defense, LLAD)。然而XRIM-4同样被预算樽节影响而取消计划,因此秋月级建造时采用国产雷达与战斗系统搭配美国下一代中短程防御主力RIM-162导弹(ESSM),但国产战系也升级为FCS-3A,强化防空能量。
原生FCS-3在海自内首先运用舰艇为日向级护卫舰,基本架构是FCS-3主动相位阵列雷达(1部C波段侦搜及1部X波段射控配合)、OYQ-10 ACDS,配合从荷兰采购的间断式连续雷达波照明技术(Interrupted Continuous Wave Illumination,ICWI)组件,利用相位阵列雷达电子扫描的优点,扩张火力通道,让与标准导弹相同射控硬件架构的ESSM获得迎击饱和攻击能力的多重目标接战机能。秋月级的FCS-3A基本架构并无不同,关键在构成主动相位阵列雷达的主动相列雷达收发模组材质从砷化镓半导体替换成氮化镓半导体元件,这个调整让秋月级的侦搜距离增幅为日向级的2倍之多。雷达处理软件演算法也有升级,强化对飞行目标的讯号处理品质提高自动接战软件的性能。
舰身结构
19DD通过装备FCS-3A多功能雷达和采用隐身桅杆,外形较以往的驱逐舰有较大改观,但舰体本身是在高波级驱逐舰的基础上设计的,基本上沿用了高波级的配置,并没有大的变化。舰长与高波级同为151米,但水线宽和吃水分别增加了70厘米和10厘米,这是因为装备FCS-3A雷达造成舰桥结构与机库一体化的后部上层建筑的体积大于高波级,为提高抗颠覆性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标准排水量比高波级增加350吨。由于加装雷达天线,上层建筑比高波级高出一层,舰桥结构也有所增大。为减小风压侧面积,将舰桥缩短了2米。为了降低雷达反射面积,采用了爱宕级的舰楼型设计,机库面积比高波级更大,机库门尺寸也相应扩大,足可以容纳一架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舷梯和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全部隐蔽在舷侧内,并设计了遮蔽舷门
19DD装备了综合舰桥系统,在舰桥上可以显示动力装置操作等各种信息。特别是电子海图显示装置,该装置具备服务器功能,可以向舰内局域网上传情报信息,设在舰内各阵位的终端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舰桥发出的信息,还可以显示战术情报处理系统的信息,并与之交换目标信息,有助于提高航行安全性,节省人力。该系统还具备“舰上训练”功能,不仅可进行航海训练,还可以在停泊时利用模拟目标信息进行训练。另外,靠岸辅助功能除了显示当前位置外,还可以显示过去位置和预定停靠位置,能够直观地把握舰只状态。
19DD的第1甲板的舰桥内有军官居住舱,隔着2座烟囱布置了直升机机库。第2甲板有直通的通道,由前向后依次布置有电信室、战斗情报中心、军官舱、操作室、厨房、餐厅、士官舱、医务室等,舰员住舱和厕所布置在舰首和舰艉处。第3甲板主要有除武器机械舱、空调等机械舱以外的辅机类机械舱、仓库和舰员住舱。
19DD的弹库设计变更,声呐设备增多,因此,主炮到舰首的长度比高波级延长了1米。另外,取消了停泊发电机(D/E),机舱长度减少了1米,使得舰长和水线长与高波级一样。新增添了兴波阻力的舰尾板,并在舰体内加装了强化舱壁,其目的是避免舰只被导弹击中后产生的气压和碎片殃及相邻的舱室,不至于丧失供电和回航能力。舰上的甲板机械设备全部采用通用的液压装置驱动,不仅有助于减少机械的专用占地面积,而且提高了可维修性。直升机助降装置为高波级使用的E-RAST的改进型RASTMk6,可灵活的应对多型直升机,RASTMk6除了具有辅助直升机着舰的功能外,还有对准矫正功能,操作极为简便,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从助降到转运的操作。
舰艇动力
采用4台由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SM1C燃气轮机(单机功率16000马力)和3台2400千兆瓦的发电机的COGAG方式。推进轴为双轴,配置在两个轮机舱内,并设有辅机舱。为降低水下噪声,推进装置采用5也变速螺旋桨,对减速装置采用了减震措施,装备了通过发出细小气泡包裹整个舰底防止噪声辐射的掩蔽装置,降低螺旋桨发出的水噪声和空化噪声的降噪装置等。
该级舰不仅装有电力接收装置,还拥有将本舰发电机发出的电力向其他舰输送的送电设备,因此,即便在不能使用岸电时,也可与其他舰艇联合值班发电,有助于降低劳动强度和节省燃料。
控制系统
19DD使用的QYQ-11作战指挥系统具备实时处理和显示数据链系统、火控系统、电子战系统等获取的信息,同时具备辅助战术决策及作战指挥、攻击指挥的功能、“友舰防空”功能、对海打击控制功能、对陆攻击控制功能等。
19DD的指挥通信相关设备有综合管理海上自卫队的MOF系统的海上终端、卫星通信、地波通信系统的网络管理系统。作为舰内情报共享的基础,作战指挥系统与各种情报终端相连,在全舰构建了综合网络(NOYQ-1B),通过它可以实行舰内外实时恰当的情报共享。
19DD的舰桥的前、后部结构的外墙分别装有2组FCS-3A多功能雷达天线,具备同时搜索、跟踪多个目标,并引导舰空导弹的功能。FCS-3A的大、小两种相控阵雷达天线为1组,大的为C波段搜索、跟踪雷达,小的是X波段照射雷达,用于引号改进型“海麻雀”导弹。FCS-3A除了增加舰炮控制显控台、弹着观测功能以及射击计算功能等,还新增了127毫米炮对空、对海、对陆火力支援控制功能。FCS-3A使用的是氮化镓材料,因此,雷达发射功率大幅度增加,扩大你搜索、跟踪范围,延伸了最大探测距离。同时,为了能够同时对付多个目标,拦截飞向附近友舰的反舰导弹等,还在跟踪信号的处理、交战计算、射击计算等武器控制软件中增加了与“友舰防空”相关的算法。
塔形桅杆上装有多种传感器和通信天线,桅杆中部平台上有导航雷达(OPS-20C),下面的白色天线罩内的是QQR-1C-2直升机数据链天线,OPS-20C由主、辅两套天线构成,中部平台上的为主天线,右下方为辅助天线,可进行360°搜索。
舰艇武器
主炮:前甲板装备1座MK-45Mod4型127毫米主炮。MK-45Mod4型127毫米舰炮重量轻,全自动无人操作,采用水冷方式,外形采用隐身设计,由FCS-3A控制。设计上主要考虑对海、对陆火力支援,射速较低,仅为每分钟20发,炮身长度为62身倍(7.87米),射击精度较高,最大特点是可以发射增程制导导弹。
防空导弹:前甲板装备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采用改进型“海麻雀”导弹,每个单元可装4枚,总共可携带128枚导弹。
反舰导弹:在2号烟囱前方位置安装2座四联装90式反舰导弹系统。装备的90式反舰导弹采用涡喷推进,弹长5.1米,弹径35厘米,射程大于00千米。
近防系统:在舰桥和机库上方装备了2座MK-15Block-1B“密集阵”近防炮,近防炮系统内置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可自动完成搜索、探测、跟踪、评估、射击整个流程。
反潜武器:16单元07式“阿斯洛克”垂直发射反潜导弹系统和2座三联装97式324毫米鱼雷发射装置。鱼雷发射装置布置在舰桥结构内,由手工开闭的封闭舷门遮蔽,除发射Mk46型鱼雷外,也能发射97式鱼雷。2架SH-60K反潜直升机。
电子系统
装备NOLQ-3D电子战系统安装在桅杆上部左右伸出的平台上,采用数字化等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特别是接收装置,通过将以前的信道接收机数字化,不但提高了灵敏度、还延伸了探测距离,测向方法为位相差测向,提高了探测精度。
舰桥两侧中部装有4座6管MK-36SBROC干扰箔条发射装置,口径130毫米,可发射箔条和红外诱饵。
声呐系统
装备OQQ-22舰载声呐系统,整合了包括球首声呐、拖曳阵声呐、声呐浮标等在内的信号处理装置、反潜情报处理装置、鱼雷对抗装置等系统。取消了球首罩内的侧扫阵,装备低频OQR-3拖曳声呐,增加了鱼雷对抗系统的控制功能,低频主动声呐的圆柱阵安装在合成橡胶制成的声呐罩内。具备规避功能,可以探测、规避前方存在的水雷等小型目标。
通讯天线
桅杆上部的环状天线为敌我识别天线,顶部安装“塔康”天线,舰桥顶部和1号烟囱后部平台装有X/Ku波段卫星通信天线和小型Ku波段卫星通信天线,后部上层建筑顶部装有国际海事卫星通信装置(NORC-4B),其前方的平台上装有美国海军卫星通信系统USC-42的天线球形罩。
参考资料
日本最新型19DD级驱逐舰首舰将于明年下水(图).新浪军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2008-05-29
日本最新型19DD级驱逐舰首舰将于明年下水(图).新浪网-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2008-05-29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4 22:20
目录
概述
建造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