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学名:Exocoetidae)是飞鱼科鱼类的统称,具有滑翔能力的鱼类。包括7属约60种;又名文鳐鱼、燕鳐鱼、燕儿鱼。这些鱼因为能“飞”,所以被称为飞鱼。飞鱼最主要的外形特征就是胸鳍,飞鱼的胸鳍又长又宽,使得飞鱼能够脱离水面作短距离滑翔,以躲避捕食者。飞鱼的身体呈鱼雷形,在水下就能积攒足够的速度,冲出水面。飞鱼的胸鳍较大,像翅膀一样帮助飞鱼滑翔。飞鱼的尾鳍也很有特色,尾鳍像叉子一样,下叶长,上叶短。
动物学史
中国研究人员在贵州省发现了一种飞鱼化石,它的时间可追溯到约2.4亿年前,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飞鱼化石。
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贵州省发现的这种飞鱼化石,其生理结构与今天的飞鱼十分相近,它在胸部两侧也有宽阔的胸鳍作为“主翼”,此外在腹部还有——对较小的鳍可作为滑行时的“辅翼”。
另一说明其飞鱼身份的力证是,它的尾鳍是不对称的。通常鱼的两片尾鳍大小差不多,呈对称分布,但飞鱼的两片尾鳍并不对称,下方的那片要大得多,这能帮助它们在跃出水面时获得更大的推力。
对这些飞鱼化石的测年结果显示,它们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前,属于三叠纪的中期。此前发现的最古老飞鱼化石年代在约2亿年前,属于三叠纪晚期,是在意大利和奥地利一带发现的。因此,在中国发现的这些化石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飞鱼化石。
研究人员说,这种飞鱼的体长为153毫米,它们跃出水面后也许可以像今天的飞鱼一样在空中滑翔数十米。
这项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生态系统变化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约2.5亿年前,二叠纪结束和三叠纪开始的时候,地球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生物大灭绝,95%以上的海洋生物都已死亡。但随后很快就出现了这种飞鱼,说明当时海洋里的物种已经很丰富,生态系统从这次大灭绝中恢复的速度可能比原有认识更快。
这些鱼因为能“飞”,所以被称为飞鱼。
形态特征
一般个体体长不超过300毫米,最大的可达450毫米。体长椭圆形,稍侧扁。被易脱落大圆鳞,头部多少被鳞。侧线位低,几沿腹缘而行。头中大。吻短。两颌均不延长成喙。上颌骨不与前颌骨接合,上颌骨边缘部分为眶前骨所盖。口小,前位。齿细小,有时呈山峰状。
犁骨、
腭骨及舌上有或无齿。眼大。鼻孔单个,呈三角形,深凹,紧位于眼前缘上方,具一较小圆形嗅瓣。鳃孔大。鳃耙发达。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左右下咽骨愈合成凹形骨片,上具丛状山峰钝齿。背鳍位于背部远后方,与
臀鳍同形,相对或起点在臀鳍起点前上方;无鳍棘。
胸鳍位高,特别长大,但一般不超过腹鳍起点,可达背鳍,作滑翔用。腹鳍腹位,延长。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肩带及胸鳍肌肉发达。鳔大。椎骨50个。
栖息环境
飞鱼生活在海水的上层区域。飞鱼通常栖息于物产丰富的海洋表层水体,深度在200米以内的光合作用带。在这层水域,浮游生物繁盛。
分布范围
飞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海域。飞鱼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都可以见到。中国沿海均产,如
大头飞鱼(Exocoetus volitans)产于西沙群岛和台湾海峡;
弓头燕鳐鱼(Cypselurus arcticeps)和
尖头燕鳐(Cypselurus oxycephalus),在海南曼东部每年春季形成渔汛。
生活习性
趋光
飞鱼具有趋光性,它们很喜欢有光亮的地方,尤其在漆黑的晚上。渔民利用飞鱼的这个习性,夜晚在船的甲板上挂一盏灯,成群的飞鱼就会向船游来,最后“自投罗网”飞到甲板上。
飞行
飞鱼喜结群,游泳迅速。飞鱼有时接近水面,尾鳍急剧摆动,使身体迅速前进,然后跳出水面,把胸鳍张开并在空中作滑翔飞行。飞鱼常成群游动,数百尾飞鱼成群跃出水面飞翔的景象蔚为壮观。
飞鱼长相奇特,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鸟类的翅膀一样。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可达400多米。蓝色的海面上,飞鱼时隐时现、破浪前进的画面十分壮观。
飞跃的高度足以使它跳上水面的船只甲板,船员常在黎明时发现掉落在甲板上的飞鱼。飞鱼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的飞行主要是为了逃离捕食者。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在遭到攻击或受到轮船引擎声音刺激的时候,才施展飞行的本领。
其实,飞鱼的“飞行”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靠振动胸鳍来飞行。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海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可达18米/秒。出水面后,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着海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飞行。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400米。
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会在全身尚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扇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于它没有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扇动“翅膀”,所以被剪断尾鳍的飞鱼就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食性
飞鱼以甲壳类、浮游动物、鱼卵及小型鱼类为食。
天敌
飞鱼常受中上层凶猛鱼类的追捕,如
蜞鳅、鲨、金枪鱼、剑鱼等。在这种生存竞争中,飞鱼就进化出这种巧妙的逃避敌害的技能:跃水飞翔,从而暂时离开危险的海域。飞鱼这种“自卫”的方法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尽管它能成功逃脱海中天敌的袭击,却有时难逃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鸟的侵袭,没办法,它又得重新钻回海中。飞鱼就是这样,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钻入海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逃避海里或空中的敌害。
生长繁殖
飞鱼大都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在产卵期间,每条可产卵2至3次,以后便逐渐游向外海。飞鱼在近海多海藻的区域产卵;卵较大,有丝状突出物。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保护现状
31种飞鱼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秘鲁飞鱼为数据缺乏(DD),其余30种飞鱼皆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商业价值
飞鱼不仅仅是世界上游的最快的鱼类之一,还是中小型经济鱼类,主要捕捞国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中国的飞鱼资源量较稳定,供鲜销或制成干品,个别种类肉质较差,常用做钓饵。飞鱼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在日本料理中,它们通常以“鱼干”的形式出现,好吃的日本人还用飞鱼的卵来制作寿司,被称为“tobiko”。在中国,台湾兰屿陶人喜食飞鱼。而在巴巴多斯岛和一些美洲国家,飞鱼也是作为一种传统食物而存在。
药用价值
多种飞鱼的肉可以入药,舒经活血。用于难产,胃痛,压疮,乳疮,痔疮等。
食物营养成分
动物文化
巴巴多斯岛位于大西洋,被称为“飞鱼之国”。飞鱼是这个国家的象征之一。在巴巴多斯岛周围海域,飞鱼资源曾经十分丰富。它们在温暖的、珊瑚众多的巴巴多斯岛周围海域和浮游植物丰富的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口之间迁徙。
巴巴多斯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和飞鱼有关。硬币上有它的雕像,不少喷泉中的雕塑和艺术品以之为原型;飞鱼甚至是巴巴多斯旅游局官方标志的一部分。巴巴多斯的盾形国徽上有一只鹈鹕和海豚,而海豚看起来像一条飞鱼。此外,在巴巴多斯的护照上也有飞鱼的“艺术照”。
世界纪录
飞鱼持续飞行最长的时间:2008年5月,一个摄制组在日本本州岛和屋久岛之间记录了一条飞鱼长达45秒的飞行。(
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