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伦支海
北冰洋的陆缘海之一
巴伦支海(Barents Sea)位于挪威俄罗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陆缘海之一。名字取自16世纪曾经两次探索过该海域、并病逝于此的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
地理位置
巴伦支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位于欧洲西北岸和新地岛瓦伊加奇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熊岛之间。
海底覆盖着沙和淤泥,从东到西横亘着480~960米深的熊岛海沟和几条较小的海沟。北部有中央和柏修斯(Perseus)海底高地,东南多浅滩,鱼类麇集。东南部唯一岛屿(在边缘者不计)叫科尔古耶夫(Kolguyev)。大陆海岸的西部地势较高,山壁陡立,白海口卡宁半岛以东,海岸低平,有许多浅海湾。
地理数据
面积140.5万平方千米,海水总体积32.2万立方千米,平均水深为229米,最大水深600米。海域南部大陆一侧为大陆架,面积达127万平方千米; 中西部横亘着熊岛海沟等几个深切海沟,深480~960米。
气候特点
巴伦支海大部分处于北纬70°以北,由于北角暖流的巨量海水深入该海区,气温并不很低。冬天北部的平均温度是-25℃,西南部-5℃;夏天北部0℃,西南部10℃;绝对最高温度31℃,绝对最低温度-40℃,是北冰洋中最暖的海。海区大部分有结冰现象,但西南部常年不结冰,成为北极圈内常年不封冰的海域。冬季结冰不很厚,出现冰山的时间不长;到夏季只在北部有冰,有时全部融化,9月全面解冻。
沿大陆的不冻港有:摩尔曼斯克(Murmansk)、捷里别尔卡(Teribyorka)和挪威的瓦尔德(Vardo)。摩尔曼斯克、捷里别尔卡和瓦尔德是北极圈内不冻港,终年可通航,只是向东方的航路被海冰所阻,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具备通航条件。
年降水量南部为500毫米,北部为250毫米。有北角暖流和挪威暖流的斯匹茨卑尔根支流进入此海。海水盐分高达34‰。
自然资源
巴伦支海有宽阔的大陆架,因此,各种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尤以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最为突出。海区内有石油、天然气、锰结核等矿藏。
同时,因暖流流入,营养盐类丰富,有利鱼类生长,成为世界最大渔场之一,盛产鲽、鲱、鳕、鲑、鮎、毛鳞鱼等。主要海洋哺乳动物有鲸鱼、海豹北极熊北极狐等。
因捕捞过度,渔获量下降,东南部的海豹捕捉量已严格限制。
资源宝库
巴伦支海南部成为整个北冰洋中唯一的终年不冻的海域,全年均可通航,俄罗斯在北冰洋上唯一的终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就濒临这片水域。注入巴伦支海的河流,大都比较短小,泥沙含量低,河水清净。虽经常有许多微型冰山从法兰士·约瑟夫群岛和新地岛上脱落并跌入海中融化,但这些冰山中杂物甚微,所以,巴伦支海海水清澈,透明度高。相对于污染严重的欧洲各海,巴伦支海则不失为一片净水。
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在巴伦支海大部分水域中,形成一种被称为“极锋”的界面性水域,它是由温暖的大西洋水和寒冷的北冰洋水交汇而成的。在这水域中营养盐类氮和磷等特别丰富,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因此,巴伦支海的渔业资源丰富,是俄罗斯的重要渔场之一。
除此之外,巴伦支海南北两侧的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且便于勘测和开发,是俄罗斯及挪威两国重要的油气远景开发区。
巴伦支海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交通与军事上对俄罗斯都有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虽有多处沿海区域,但唯有在巴伦支海才可以向更大公海自由自在、毫无阻碍地进出。
冰海暖池
巴伦支海是北冰洋东半部的一个海域。东面以新地岛为分界线与喀拉海隔开;西面以挪威大陆最北端的诺尔辰角–熊岛–西斯匹次卑尔根岛最南端一线与大西洋分开;南面紧靠挪威和俄罗斯;北面以斯瓦尔巴群岛–法兰土·约瑟夫群岛一线与北冰洋中心部分的海盆分隔开来。
巴伦支海南部的一小部分延伸人科拉半岛与俄罗斯大陆之间,称为“白海”。
巴伦支海北侧、西侧岛屿林立,而其内部却连一座岛礁也没有,海面十分宽广。其次,巴伦支海的北侧,由于得到斯瓦尔巴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群岛的护卫,阻挡了北冰洋浮冰群的侵入;东侧的新地岛又像天然的屏障,使喀拉海终年不化的海冰难以逾越。正是在这个方向上,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给巴伦支海送来大量既温暖又较咸的海水,使巴伦支海的水温(4~12℃)比周围的北冰洋各部分的水温高得多,所以,巴伦支海被誉为北冰洋的“暖池”。
海上门户
从军事上看其重要性尤为明显:它为俄罗斯的北方舰队提供了活动空间及沿岸的海军基地。这是因为俄罗斯北冰洋沿海海岸线虽长,海域虽广,绝大部分满布坚冰和更加危险的浮冰。除破冰船外,其余船只行动难,惟巴伦支海例外。虽然,俄罗斯濒临三大洋的12个海,海疆辽阔,但真正能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的海域,也只有巴伦支海一个地方。
巴伦支海,可以说是俄罗斯的风水宝地和重要的门户,但它也有诸多不利之处。在大西洋暖气旋和北冰洋冷反气旋的共同影响下,天气极不稳定,是世界上风暴最多的水域之一,狂风常常掀起高达3米多的巨浪,“气急败坏”地拍打着南侧的大陆海岸。再者,它的深度,绝大部分在100~350米之间,平均深230米,属于典型的大陆架海。而且,海底地形相当复杂,起伏较大,极不规则,既有平缓的隆起。又有下凹的海盆。由于海底地形变化多端,水团分布、水流流向及沉积类型也变得复杂而规律难寻,这对海上航行的船只都是不利因素。但巴伦支海对于俄罗斯而言,仍是通向外洋的重要门户。
发展历史
1594年,有3艘船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再一次踏上了远征北极的航程。其中有一艘是由巴伦支指挥的,这正是他探险生涯的开始,那时他刚44岁。巴伦支在他短暂一生的探险中一共完成了3次航行,虽然每次都进入了北冰洋,但前两次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指挥着3艘船又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后来,巴伦支继续向东北行进,直到8月26日他们的船只被冰封住为止,他和船员们成为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当时的天气是如此之寒冷,他们只有把指头伸进嘴里才能保持温暖,还经常受到北极熊的袭击。
尽管如此,船员们在巴伦支的鼓励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第二年夏天,敞篷小船终于挣脱了坚冰的围困,又回到自由的水域。然而,这时的巴伦支已经病入膏肓。临死之前,他写了3封信,把一封藏在他们越冬住房的烟囱里,另外两封分开交给同伴,以备万一遭到不测,能有点文字记录流传于世。
1597年6月20日,巴伦支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那时他刚好47岁。两个多世纪之后,直到1871年,一个挪威航海家又来到巴伦支当年越冬的地方,并从烟囱里找出了那封信。巴伦支的航行不仅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了纪念他,人们便把北欧以北他航行过的海域的一部分称为巴伦支海。
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4年8月24日发表报告说,位于北欧和俄罗斯北面、全球面积第10大的巴伦支海的生态环境正遭到多方面的严重破坏。
环境署的报告说,最大的破坏因素是过度捕捞。尽管有关方面制定了控制措施,但渔民们为获取经济利益,仍对该海盛产的鳕鱼进行过度捕捞。
破坏因素之二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污染。在巴伦支海进行石油开采以及运输的活动越来越多,通过巴伦支海运送的石油和天然气大幅增长。
破坏因素之三是一些国家在巴伦支海周围投放放射性废料。虽然放射性废料数目还不大,但已足以引起警戒。
破坏因素之四是向巴伦支海引进新的海洋物种,从而威胁生态平衡。近年来,一种名为红王蟹的大螃蟹被引入巴伦支海,这种大螃蟹的迅速繁衍使其它物种受到威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环境署的报告希望有关国家重视巴伦支海的生态环境,制定新的法规,采取新的措施,并严格执行有关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法律文件。
相关事件
1987年9月13日,巴伦支海发生著名的“巴伦支海上空手术刀”事件。
1994年3月23日两艘装备有核武器的俄罗斯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进行军事演习时相撞。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参加一次军事演习时不幸发生爆炸后沉没巴伦支海,118人葬身海底。
2003年8月30日凌晨,俄海军“K-159”号核潜艇在被拖往工厂拆卸途中,因遭遇风暴浮筒脱离潜艇而在巴伦支海基利金岛西北部水域沉没。
2007年9月21日法国道达尔公司表示巴伦支海的Snohvit气田已开始投产,预计在2008年将达近57亿立方米/年的稳定水平。
物种分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9 13:29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地理数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