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西方细盲蛇
在巴巴多斯岛东侧的森林里发现的动物
卡拉西方细盲蛇,它跟意大利面条一样细,可以蜷缩在一枚25美分的硬币上。 卡拉西方细盲蛇科学家认为,这象征着小蛇的进化受到限制。卡拉西方细盲蛇是在巴巴多斯岛东侧的一片森林里发现的。
形态特征
“卡拉西方细盲蛇”(Leptotyphlops carlae)是在巴巴多斯岛东侧的一片森林里发现的。卡拉西方细盲蛇应该是世界上最细小的蛇,只有10厘米长,细得有如意大利面条一样,小到足够蜷缩在一枚硬币或钟表之上。在纪录中,成年卡拉细盲蛇的体长最长也只有10.4厘米。上方显示了一条卡拉细盲蛇与一枚直径长24.26毫米的25美分硬币并列的情况,可以作为此蛇体型的比例参照
生活习性
卡拉细盲蛇白蚁及蚁卵为主要食粮。这类细盲蛇的雌蛇每次只能产出一枚较大的蛇卵;初生幼蛇的体型,已足有母蛇的一半体积。卡拉细盲蛇似乎惯性以森林地带为栖息对象,威胁。基于暂时所知的少量卡拉细盲蛇只集中分布于巴巴多斯岛的东部,因此其未来的生存空间是一个相当值得顾虑的生态问题。
卡拉西方细盲蛇是一种“世界上最小的蛇”在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引发了强烈的反应。该国居民纷纷撰写措辞强烈的博客,表达自己对一个美国科学家的愤慨。原来此前美国科学家海吉斯宣布,自己“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蛇,并将其命名为“卡拉西方细盲蛇”(Leptotyphlops carlae),其中的“卡拉”是他妻子的名字。他在《动物学》期刊(Zootaxa)上称,这种小蛇非常小,可以蜷缩在一个两角五分的美元硬币上,成年蛇不会超过10厘米。不过,很多当地人却不这么看:事实上,这种蛇在当地司空见惯,很多当地人从小就认识这种小蛇。这难道也算是被一个美国人“发现”,而且“命名”的“新物种”吗?
规则命名
阿金斯宣称:“如果他想自己吹喇叭,就让他吹好了,但是我要告诉他,我老妈,她就是一个单纯的家庭妇女,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给我看过这种蛇。”另一个“巴巴多斯自由表达”博客群的用户“玛格丽特骑士”的语言更加激烈,他说:“这个家伙怎么敢来到这里,用他老婆的名字命名一种蛇?”那么,海吉斯的命名法符合科学规定吗?如何看待在新物种命名方面的民族主义问题?下面让我们和中科院的专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规则命名要用拉丁文,关于这个问题,接受记者采访的所有中国专家都表示,海吉斯的命名方式在科学上没有问题。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裸子植物专家傅德志表示,国际通行的植物命名法是“属名+种加词(或称“种名”)+定名人”。一般性地使用名称的时候,也可以不加定名人。而种名有的时候也会直接使用形容词化的人名。那个美国科学家用形容词化的人名作为种名是完全允许的。符合国际命名法规规定发表的物种名称叫做学名。
科学研究
中科院动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昆虫学家杨星科表示,生物命名在国际上都有法规,动物方面有专门的《国际动物命名法》。属名和种名必须是拉丁词或者拉丁化的词语,且都应为形容词,属名和种名词性要一致。如果以人的姓氏命名,,男性姓氏后面加“i”,女性要加“ae”。“卡拉西方细盲蛇”学名中的“Carlae”就是“Carla”这个词加上“ae”构成的,如果“杨”这个姓作为种名,就要写成“yangi”。发现者不能用自己的名字为新物种命名,只能借此向某人“致敬”。傅德志说,在中国用人名命名的物种很少,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被学术界所鼓励。一般来说,用标本采集地名称作为种加词的情况比较多,更常见的是以物种的某个显著特征命名。不过也有例外,中科院地质所研究人员、古脊椎动物专家邢立达就举了一个例子,2002年出土的一种新翼龙化石被我国古生物专家命名为“张氏朝阳翼龙”。其中的“张氏”是指一位名叫张万连的记者。他一直对古生物方面的报道非常热心。
“以前,中国的生物分类学家可能怕拉丁文水平不高,怕出错,所以喜欢用人名、地名命名。”杨星科说,“但是外国人不熟悉汉语拼音,不知中文人名地名,所以会造成困惑,所以他们一直表示不希望用拉丁语化的中文命名新物种”。而且用地名命名新物种还有个问题,发现地可能并非一种生物的主要分布地。所以随着中国学者拉丁文水平的提高,一般尽量不用这种方式命名新物种,而代之以真正的形容词,比如“特殊”、“美丽”等等。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短的蛇:卡拉西方细盲蛇是细盲蛇科的一种,长仅10厘米,2008年由美国的布莱尔·赫奇斯博士在巴巴多斯发现。(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4 16:0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